环保加压,需求下降,染料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龙头企业忙转型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欧美发达国家染料行业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迁移已经完成,中国的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全球第一。
根据染料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染料总产量达到85.6万吨,占全世界产量70%左右;表观消费量达63.1万吨,占全球的55%;出口量27.6万吨,接近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但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亮眼数据的光环背后,是染料行业陷入 “红海”的血雨腥凤:上游原材料涨价而下游需求疲软,新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短期投入与未来收益之间的痛苦煎熬……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秘书处发布行业调研信息时指出,染料行业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呼吁并建议染料企业减少产量,合理限产,避免恶意压低价格,引发行业强烈关注。
1、染料“红海”
2018-2020年中国染料产量出现连续三年下降:2017年为99.2万吨,2018年为81.2万吨,同比减少18%,2019年为79万吨,2020年为76.9万吨,三年减少了22.3万吨。2017-2021年行业产量年均增长为-3.6%。
上游原材料价格猛涨,而产成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营收压力增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染料行业销售收入大幅下滑至609亿元,同比下降11.52%。2021年全球通胀使得石油及大宗化学品价格节节攀升,染料行业虽有一定回暖,但好景不长,俄乌战争等因素使60多种化工原料在2022年2月份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翘上了天,吨价上涨万元已成常态。成本和需求端双重挤压,为保证出货量,成品染料价格只能保持微利状态,价格战硝烟再起,价格下行的隧道看不到尽头。
2021年国际市场需求回暖,而染料进口使国内市场压力增大。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染料进口5.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1.4%,特别是上半年猛增50%以上;染料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增至37个,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原料以及人力成本更加低廉,与国内染料相比有较大价格优势。2021年中国从土耳其的进口增长101.3%,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也分别增长50.6和72.6%。进口增大加剧国内染料市场竞争,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未来产能严重过剩、供求失衡将持续加剧。近20年来,中国染料年产量从2000年的25.7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85.6万吨,但中低端产能占比较大,染颜料工业的大部分产品目前已供过于求。和疫情影响下终端需求的大幅萎缩,致使整个染料行业出现疲态。
但产能还在急剧扩张。据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有机颜料已建、在建和拟建能力超过二十余万吨,染料也有几十万吨,一些大宗中间体及印染助剂也都在扩张产能。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蓬莱嘉信染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富海集团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2021年6月签订了关于山东嘉信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7.2万吨染料及中间体项目投资合同,总投资22亿元;乌海市海南区乌海青石化学有限公司在乌海市海南西来峰工业园区内建设年产5万吨高牢度分散染料及配套中间体项目,总投资8亿元;宁夏中盛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8万吨绿色环保染料项目已逐步开始投入市场……随着这些产能释放,行业竞争可能将加剧。
2、业绩承压
已披露2022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染料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已经变脸:福莱恩特、锦鸡股份和浙江龙盛2022年第一季度盈利同比分别下降63%、60%和56%,虽未亏损,但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吉华集团从2021年上半年盈利1.396亿元到2022上半年亏损1600万-2100万元;2022年上半年亚邦股份继续亏损9588万元。
有些公司上市前业绩稳定增长、上市后业绩下滑。以2019年上市的锦鸡股份为例,上市前的2017年、2018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0.68亿元、12.01亿元,连续两年利润分别是1.095亿元、1.043亿元。上市当年销售收入是11.96亿元,利润是0.9634亿元。上市后2020年、2021年的业绩突然大变脸,销售收入分别降到7.536亿元、9.935亿元,利润猛降到0.2078亿元、0.5244亿元。
2021年10月福莱恩特以每股32.21元的价格发行上市,短短8个月,股价破发超过30%,安诺其2021年的非公开增发也出现了同样的破发现象。
还有很多染料企业觊觎资本市场,希望通过IPO“挖矿”。媒体最近披露的浙江亿德“一边募资一边分红,资产负债率2倍于可比公司”。
安诺其(SZ 300067)日前公告,拟发行可转换为公司A股股票的公司债券,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4亿元。根据《上海安诺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募集资金将全部投资于高档差别化分散染料及配套建设项目(一期)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该项目为一期工程,总投资11.93亿元,由安诺其全资子公司山东安诺其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实施,在山东省东营市建设高档差别化分散染料生产基地。拟生产高档差别化分散染料 52,700 吨,配套建设染料用原料生产能力 49,000 吨,滤饼(染料半成品)生产能力 26,182 吨。
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安诺其提问, 刚刚连续增发不久又申请发行可转债,公司为何这么缺钱?
公司回答:本次申请发行可转债,将促进公司主营业务进一步发展,加速公司新的产能扩张,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安诺其之所以要投资扩产,理由是“消费市场逐步回暖、终端需求持续复苏,公司预计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公司将加快建设本募投项目,使公司分散染料产能将进一步扩大,中间体配套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高端染料市场需求。”
安诺其对市场的研判显然与中国染料工业协会不同。安诺其自己披露的《2022半年度报告》,今年6月末存货中的库存商品3.5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52亿元增加1亿元多。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收到监管函会影响发行可转债吗? 安诺其6月24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未受到影响。
根据《上海安诺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经测算,项目完全达产后年均销售收入约 19.34亿元,年均净利润约 2.52亿元。按该项目满产52,700 吨/年测算,分散染料的销价在3.67万元/吨(不含税)。 但根据上述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的数据,部分染料上市公司利润严重下跌甚至亏损,且目前分散染料主要品种的价格已经跌到了2万元/吨(含税)。
安诺其8月26日晚间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4.5亿元,同比减少17.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684万元,同比减少26.77%;基本每股收益0.0445元,同比减少32.37%。拟不派现、不送红股、不转增。
业内专家估计,随着上述新进入染料产能的释放,染料价格可能继续走低,行业整体将进入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即使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结束,较长时期都不会好转。
3、环保加压,下游印染需求减少
染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靠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下游印染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景气度也至关重要。但受环保、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印染行业也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受去年“能源双控”等政策影响,江苏、浙江、广东等全国多个印染产业集聚区相继发布了不同程度的限电停产措施。疫情之下,印染企业的日子可想而知。一边是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波动,水电气连带着染料、助剂一起跟涨,一边是物流运输受限、终端消费意愿减弱,两头受挤。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也倒逼着行业转型升级。绍兴印染产能占到了浙江省的一半以上、全国的三分之一。这里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国内印染行业的发展。2月22日,绍兴市生态环境局越城分局关于印发《印染行业企业关停退出结对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发布,越城区43家印染企业将关停,退出。为加速推进纺织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印染集群地之一的西樵也开始了大刀阔斧。近日,西樵镇党委书记李毅佳表示,到今年10月前,西樵将关停首批15家纺织印染企业。目前,西樵通过实施“淘汰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策略,已对44家纺织印染企业进行分类整治提升。
虽然印染企业克服了重重挑战,今年一季度实现了“稳中承压”的平稳发展,但规上企业印染布产量121.75亿米,增速较1~2月回落4.01个百分点,印染布产量增速呈现放缓态势。预计二季度,印染行业稳定发展仍然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经济运行压力依然较大。而随着下游印染企业需求的减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着染料行业的转型升级。
4、加大技术研发,走绿色高端路线
“我们研发出‘高耐碱分散染料’,大大缩短了下游印染企业工艺流程,降低成本15%至50%,减少污水排放30%至50%。嘉信染料正朝着染料全产业链服务供应商的方向不断前进,等新项目全部达产,公司年产值预计可达百亿,进入染料行业龙头序列。”5月7日,《人民日报》点赞蓬莱区烟台嘉信染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潜心研发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嘉信染料董事长张善生介绍,为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嘉信染料始终坚持创新驱动,首创的“高耐碱系列分散染料”产品和“染色一浴法染整”工艺,已创下多个全国第一,被工信部列为“十四五”重点发展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类产品,其“染料生产废水废弃物提取再利用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22年第一季度,德美化工业绩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一季度营收约5.05亿元,同比增加23.89%;净利润约4355万元,同比增加36.1%。取得这样的业绩,德美化工董事长、总经理黄冠雄总结为:聚焦主业优势,助剂覆盖纺织印染加工全流程和销售渠道的扁平化。“今后,新型的纺织助剂和功能性产品的需求加大,节能减排的助剂和工艺将成为发展趋势。未来纺织助剂的行业竞争格局将会定位在中高端市场、环境友好的工艺技术以及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
正如中染协秘书处所倡导的,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企业更要加强管理,苦练内功,尽最大努力降低物耗、能耗,减少“三废”排放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特色产品,错位竞争,减少同质竞争带来的危害。嘉信染料、德美化工业等一大批企业,已开始了创新突围。
不仅如此,为了引导企业转型,五年来,化工大省湖北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2017—2021年,全省累计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439家,实现了“搬新搬高搬绿”。以宜昌为例,经过三年攻坚,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130多家沿江化工企业“破茧新生”,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36%以上。
相信,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在政府、行业的积极引导下,在企业的自救与创新下,染料行业、企业一定能爬坡过坎,在转型调整中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文章来源: 大势看财经,中国纺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