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美乐专利到期,艾伯维瞄准下一个风口,创新药将在2025年全面爆发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近日,艾伯维发布了2022年度财报,Humira(修美乐) 2022年全球销售额212.37亿美元力压K药209亿美元。

这已经是Humira击败立普妥成为全球“药王”的第十一个年头(不包括辉瑞新冠疫苗)。2022年对Humira廉颇老矣的质疑从未间断,很多人给出预测2022年K药将超过Humira成为新的全球“药王”,Humira证明2022年自己还是大哥!

Humira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最初由剑桥抗体技术公司和巴斯夫合作开发(D2E7),后被雅培以69亿美元收购诺尔制药获得。从2002年FDA首次获批至今已经有多项成人和儿童适应症获批。

Humira风光之下暗藏危机

Humira看似无限风光的背后却是危机重重。

日前,安进宣布,其研发的Humira生物类似药Amjevita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并获得半年的市场独占期。这也是FDA批准的首个修美乐生物类似药。据报道,在美国安进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价格方案,一种比Humira的标价低55%,另一种为折扣5%,由于美国药品贩售的回扣机制,较高价的版本可能更受药品采购商欢迎,对患者而言,能节省的费用可能有限。

半年之后除了安进的Amjevita,还有7家Humira的生物类似药蓄势待发,阿达木单抗的市场争夺战已经打响。

在获批上市的Humira生物类似药中,Cyltezo成为第一个被指定为可与Humira互换的生物类似药。适应症方面,Humira生物类似药获批的适应症与Humira大部分相同,除了化脓性汗腺炎或葡萄膜炎未被批准。在获批的所有Humira生物类似药只有Hyrimoz的高浓度配方得到批准。

生物类似药集中上市对Humira有何影响?

可能在专利早已到期的欧洲市场,我们能找到未来美国的阿达木单抗市场格局变化的答案。

2018年在欧洲上市的四款Humira生物类似药分别是Amgevita、Hyrimoz、Imraldi(FDA获批时商品名称为Hadlima)和Hulio。7个月之后,2019年5月Idacio在欧洲获批。Boehringer Ingelheim的Cyltezo和辉瑞的Abrilada(欧洲为Amsparity)虽然获批但是基于公司战略考虑没有进入欧洲市场。

专利到期Humira的价格下降,销售额降低。

根据2022年艾伯维的财报显示,Humira的212.37亿美元的收入中,其中美国市场销售额186.19亿美元同比增长7.4%,美国之外的市场销售额只有26.18亿美元,同比下滑22.2%,占比只有12.33%。

而5年前的2017年,美国市场之外销售额占比为30%左右(2017年全球销售额182.47亿美元,其中美国之外市场销售额60.66亿美元)。在2019年的美国之外的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27.1%,为43.49亿美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Humira欧洲专利在2018年10月到,随后上市的生物类似药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占领Humira的市场,如:2018年在欧洲上市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Imraldi和Hyrimoz两剂的价格是1145欧元,比Humira的1911欧元便宜40%,Amgevita在德国也有18%的折扣;后期生物类似药的价格进一步下降,Humira也只能被迫跟随降价来保住市场。

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健系统和政策各不相同,标价范围从奥地利的约200欧元到德国955欧元,价格相差4倍多。总体而言,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地区,当Humira失去专利独占权之后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从平均516欧元降至456欧元(降价中位数430欧元),降价幅度仅在10%左右,但是配合折扣或回扣实际价格降低幅度更大。

Humira市场被生物类似药侵蚀,仍占主要市场份额。

后来者加入会加剧竞争,考虑到成本、可及性、互换性、先发优势等,最终可能会形成“3~4家+其他”的竞争格局,3~4家占据主要的阿达木市场。

总之,考虑到美国和欧洲市场在政策、药房替代能力、报销、激励等等因素的不同,Humira以及其生物类似药在欧洲市场的表现不能照搬到美国市场,而且美国市场上还会增加Boehringer Ingelheim和辉瑞两个重量级玩家,市场竞争程度只会更加惨烈。

瞄准肿瘤等赛道

比较好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修美乐在艾伯维的营收占比在逐年下降。2022年,修美乐销售额占艾伯维总收入的36.6%,2021年同期为36.82%,2018年为60.8%。

这主要得益于艾伯维免疫治疗管线里的Skyrizi和Rinvoq的销售非常给力,销售额均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加上修美乐这3大产品的总销售额达到了289.24亿美元。

除了免疫治疗管线,艾伯维的抗肿瘤药也奉献了65.77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Imbruvica销售额为45.68亿美元,Venclexta的销售额为20.09亿美元。

2023年和2024年,艾伯维的研发管线将迎来多项进展,该公司在财报中透露,预计在2023年将获得4项监管批准,并且递交5项监管申请。

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艾伯维的JAK抑制剂乌帕替尼(英文商品名Rinvoq)用于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的目前正在接受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审评,有望今年获得回复。

用于治疗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在研疗法ABBV-951也正在接受美国FDA的审评。这款疗法是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的前体药物。它们具有很高的水溶性,可以通过一个连接到皮下的泵持续皮下输注给药,从而稳定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浓度。

艾伯维与Genmab联合开发,靶向CD20/CD3的双特异性抗体epcoritamab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已经获得FDA授予的。在临床1/2期试验中,它达到63%的总缓解率和39%的完全缓解率。

2025,创新药商业化全面爆发时的软肋

2025年为何如此重要?

虽然国内Biotech生死竞速,但受限于管线临床开发的客观规律(I期临床1~2年,II 期临床2~3年,III 期临床2~5年),创新药行业的成长周期其实是缓慢而漫长的。

创新药迄今仍在蓄力阶段,2025年才会全面爆发,各家有2到3个大单品形成规模化销售,具有BIC潜质的创新分子批量进入临床后期。届时,少数头部公司将实现盈亏平衡。

目前任何一家Biotech都还没有达到创始人心目中理想的样子,但意难平的是,不是所有Biotech都能穿越死亡谷,在2025年左右实现愿景,因为缺钱,部分公司被迫砍管线卖家当。

如果说2021年7月CDE新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是创新药供给侧的第一轮出清,那么,现金储备能否支持公司不变形地执行完整的管线规划,将是下一轮出清。

2025年,国内生物科技将形成实实在在的产业繁荣。

但这种繁荣是没有根基的,并非本土生物科技发展自然孕育的结果,而是海归科学家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新靶点、新机制、新技术、新药物形式主要来自于美国。

自由撰稿人孟八一指出,我们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一直就没有形成。目前的药物创新现象,是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药物创新,是短时间大批有美国学术和产业背景的海归回国,正好与国家制药政策改变相遇,形成的海归产业。这些海归带着半成品创业,属于半空起楼阁,基础不稳,源头不见,资金不缺,热情不减。我们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不建立从基础研究,到商业转化的完整过程,海归产业不会持久,如果长期不见满意回报,钱会断,人会走,会创造一批新药,也会留下一地鸡毛!

大学教育还没有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根基,与生物科技直接相关的生化环材被称为天坑专业。华西医学院2022年浙江录取分数线,临床医学(五年)最低分数665,口腔医学(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最低分数680,而药学最低分数649,仅高于卫生检验与检疫。

如果把所有海归科学家抽离,生物科技产业将可能陷于停滞。最大的卡脖子之处,在于人才。

相比基础研究的长期薄弱,国内更擅长改良式创新、组合式创新,在工程抗体(双抗、ADC)上得到验证。

超50家国内企业布局双抗,主要的研发模式包括 Fast-follow、临床联用已验证的靶点组合、新靶点组合,多数双抗为PD-1 与其他靶点的联合。据中银证券2022年8月统计,双抗相关的项目,包括进口和国产自研,总共有111个,处于III 期临床的项目达到12个。

国内临床阶段ADC药物热门靶点较为分散,并没有出现扎堆现象,其中有21个靶点是单一产品。

2022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TOP10,双抗和ADC项目合计占7个,证明国内企业在工程抗体上的比较优势。

本月,恒瑞医药、石药集团接连License out,首付款分别为1100万美元、750万美元,均是象征性的金额。BD交易的分量主要看首付款。

国内生物科技经历同质化阵痛后,已逐步走向差异化竞争,并即将迎来商业化丰收,但在源头创新上,仍需要漫长的积累,也不能仅靠药企自身的努力,需要各种因素形成合力。

文章来源: 药智头条,阿基米德Biotech,钛媒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