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打破矿用工程机械“卡脖子”现状 开创千亿矿卡“国内风”!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巨型智能矿用宽体卡车研发公司「铱钼智能」日前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蓝驰创投领投、祥峰中国跟投。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200吨级矿用宽体卡车产品研发、生产布局、工况测试及研发和生产人员搭建。

成立于2021年7月的铱钼智能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新能源工程机械以及提供矿山运力服务的科技公司,创始团队均来自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其主要产品为巨型智能矿用宽体卡车及特定封闭工况使用的电动工程机械等产品,现从矿山场景切入,未来向包括港口、钢厂、大型水利水电、公路工程在内的万亿全场景迈进,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工程机械制造商与运营服务商。

矿区机械设备的大型化是提高矿区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也是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基本共识。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国家陆续出台的各项关于建设绿色矿山和节能减排的若干政策,促使矿区机械设备电动化和智能化成为长期的发展需求和战略重点。

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的矿区内短倒运输服务市场规模近3,000亿。过去的主力车型是载重40吨的公路卡车,近几年正被宽体矿卡迅速替代。以国内市场为例,2021年宽体矿卡的销量超20,000台,主要是载重60/70吨级的燃油宽体矿卡,纯电版的车型渗透率还很低。而载重量突破100吨的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推出的样车,或者是直接采用进口车型,例如卡特彼勒,特雷克斯等,但价格是国产车型的几十倍。

无法突破大型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底盘大型化受到进口零部件的限制,关键技术均掌握在国外供应商手里。现有国产宽体矿卡普遍采用的是由燃油驱动为基础的6x4底盘,没有以“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的大吨位配套体系做匹配。纯电版车型也基本是通过油改电而来,底盘与燃油车一致,仍然无法突破动力三大件的瓶颈。

铱钼智能创始人张华坤表示,随着我国电机、电池等电动化技术和新能源行业的兴起,铱钼智能团队在相关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累积形成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一线机会。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张华坤朴实又低调,让人很难把他与学霸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张华坤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热衷于钻研各类汽车技术,曾获得多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和汽车类比赛奖项,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研。

尽管成立不到一年,但铱钼智能已经拿下多个大型矿山的订单,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还获得了蓝驰创投、祥峰中国投资等知名机构的投资,新一轮融资也已提上日程。

在新能源汽车大势所趋的情况下,这位清华学霸为何杀入矿用工程机械赛道?

他给出的答案是,要改变中国高端矿山设备被国外垄断的“卡脖子”现状,自己在国内做的电动化产品一定要打得过燃油矿车。

专注矿山行业,改变“卡脖子”现状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张华坤一直对矿山机械行业情有独钟。

2008年,张华坤和同窗好友李可瑞在清华求学一毕业就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为各大汽车厂商设计、改造车身结构等,当时做的主要项目中就有矿山类机械设备。

2010年,张华坤和李可瑞在山东与一位投资人联合创立了一家矿山工程机械公司—亚通重装,产品主要以燃油矿山多功能机械产品为主。在亚通重装的经历,让他们积累了很多矿山领域的客户,还亲自下过矿山现场,对矿山设备的运营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我们当时也做了不少车型,那个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进口的零部件太多了。我们要生产车辆,可能提前一年就要给国外的供应商打款,然后提前订货,资金的周转率和市场响应速度都很慢,所以当时也比较痛苦。”张华坤回忆。

随着对矿山行业的了解不断深入,张华坤发现,中国稍微高端一点的矿山设备全部被国外垄断了,即使有国内企业在做,核心零部件也基本上都是进口的。

当时在张华坤眼中,亚通重装作为一家以技术突破为主的公司,不管从经济效益还是责任上来说,都应该努力改变这个“卡脖子”的现状。

2015年,张华坤与李可瑞成功研发出了国内最早一批混动矿用装载车样机,虽然这台样机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彼时亚通重装的燃油车特别赚钱,无暇顾及电动化产品,张华坤与李可瑞二人又不是绝对的大股东,因此就没有继续研发电动化、智能化矿用工程机械。

“到后来2016年年底、2017年年初我们重新创业的时候,当时国内的乘用车市场已经起来了,我们做了一段纯电动乘用车。”张华坤表示。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2,400万辆,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千万辆。这一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也迎来大幅增长,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可以获得高额补贴以及一系列政策红利。多年创业的敏锐度,让张华坤很快决定切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并在2016年3月和清华同窗李可瑞及另外一位清华同学3人联合成立了清行汽车。

然而,由于受到补贴退坡影响,清行汽车在2019年底画上了句号。不过,对于整体的创业方向,张华坤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比如像乘用车体系,我们都自己亲自下场干过,整个一些行政法规类的限制比较多,包含补贴类的,对小型创业公司确实也不是特别合适。”张华坤坦言。

在张华坤的商业逻辑中,做出产品交给客户,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客户就愿意买单。“我给客户创造10块钱的价值,他愿意让给我5块钱,我们还是朝这个方向去走,所以又聚焦到矿山里边来了。”他希望为整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机会,同时也希望能够在行业中快速起量,能够真正生存下去。

2021年7月,张华坤、李可瑞、周懿三位清华学子共同创立了铱钼智能,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均跟随张华坤和李可瑞创业多年,团队覆盖了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链条,有着丰富的产品、工程经验及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

铱钼智能以生产矿区的大型工程机械为主,其首款产品并非纯电动矿山卡车,而是以电驱动为主,配备8x8全轮驱动,搭载1,000度电池包以及300千瓦的燃油增程器,开启了国产电动矿卡200吨的新时代。

“只有这样的配置,在矿区才能大规模跑起来。”张华坤说。

深度了解行业,选择重资产创业

张华坤并未选择从自动驾驶系统切入的轻资产模式,而是选择了生产整车的重资产创业模式。

当前,在矿山场景下有三类企业。第一类是三一、徐工等传统主机厂,以及同力和临工等民企;第二类是做无人驾驶系统的创业企业,如慧拓、踏歌、易控智驾等;第三类是主打新能源概念的新进主机厂,如博雷顿、司凯奇等。

张华坤的铱钼智能,显然属于第三类。作为重资产创业,其启动资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自己有一部分资金,再加上行业内一些资源的全力支持,比如有的关系不错的客户可以提前打款,我们给他做一些设计。”张华坤说。

国内矿山工程机械行业中,有不少企业的车型设计出自铱钼智能。通过设计车型等手段,铱钼智能把整个企业的方向调整到矿山上来,开始快速迭代。虽然获得的开发费不多,但铱钼智能的团队为其他企业做整车开发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张华坤看来,选择重资产创业是出于对矿山行业的了解,而自研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全链条自己控制,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快速的铺量,可以边盈利边扩大。也就是说,铱钼智能更关注的是能够迅速落地的商业模式,包括坚持自己做生产,而非代工,这样更有利于把控整个生产过程和质量体系。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前期可以快速迭代,想铺量的时候可以迅速铺量,产品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所以你看着我们这个模式感觉比较重,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打下来的一个经验,做矿区无人驾驶系统的公司模式看似很轻,但轻也有轻的难处。”张华坤强调。

铱钼智能整个体系向前推进的核心策略是,目前车辆虽然也配备无人驾驶系统,3到5年以后也能实现全自动驾驶,但是在有人时代,车辆就已经能比现有的燃油车好开、好用,更能为客户创造实际价值。也就是在整个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能够有大额盈利或者能够快速突破规模。

“看似前期我的资产重一点,其实我换来的是整个时间,包含无人驾驶,我们是软硬件同时在做。”张华坤认为。

目前无人驾驶的软件部分,整个线控底盘的系统软硬件都由铱钼智能自己研发。因此在后续迭代的过程中,铱钼智能或将像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一样,无人驾驶的版本或智能化迭代速度会非常快。

“所以整体上我们走了一条比较难的路,但这条难的路特别稳。”张华坤说。他认为,每卖一台车都是有利润的,当然前期是毛利,但后续整个体系快速通过这种商业化可以铺量,前期不用为了做测试去买别人的车。他判断,铱钼智能其实整体上跟做矿区无人驾驶的公司差不多,5年以后如果大家还都存在的话,干的活差不多,都是做矿区的无人化运营,专业化的服务。

电动化与智能化同行

除了大型化和电动化,在智能化方面,铱钼智能也提早做出了布局。从发展趋势来看,矿山车辆对于无人驾驶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鉴于此,铱钼智能在自搭建线控底盘技术的基础上,获取矿卡行驶过程当中的状态并记录数据,在云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从而得到矿山内部车辆编队的最佳效率运行方式。基于对整车数据和控制算法的深度研发和精确理解,利用软硬件结合设计,铱钼智能在使用大量数据匹配感知、定位、决策和控制上或将具有更大优势。

未来,针对特大型矿山,铱钼智能还将推出300吨以上的车型。同时,提供包括整套硬件、调度平台、标准化能源和服务维修库的一整套矿区智能化解决方案,解决整个矿区95%以上的作业问题。

铱钼智能创始人张华坤表示:“在我国‘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铱钼智能必将全力以赴,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举改变研发及生产制造大型宽体矿卡只能用国外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局面,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销售、运力服务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表示:“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各种mobility场景中载具的电动化均存在巨大机会,而工程机械就是其中最大的市场之一。铱钼在矿山和电动车方向均具备丰富的正向设计经验,实现了宽体矿卡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整个矿山的绿色化方案,全面提升矿山运营效率以及减少碳排放。我们非常看好铱钼团队,相信他们会成为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的头部品牌。”

祥峰投资执行合伙人夏志进表示:“矿用设备新能源化、大型化是矿山领域的重要趋势,但传统车油改电不能满足运输效率的需求,而重载的进口设备存在投入大、售后难的痛点,铱钼通过自主正向开发的200吨矿卡与核心电动系统,填补了市场空白,实现零部件全面国产化,兼备大载重与短回本周期。在这个千亿市场中,扎根矿区的铱钼团队为双碳与绿色矿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千亿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作为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是足够用的,只要把功能化的问题解决就可以,但是,对于不同成熟度的企业而言,也存在不同的挑战。” 辰韬资本执行总裁贺雄松告诉「钛媒体创投家」。

矿山无人运输解决方案其实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需要进行无人驾驶改装,线控化设计和匹配,加装软件算法和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还需要搭建调度系统、高精地图和通信网络,最终实现最优路径规划和决策控制。这对于企业而言提出了双重考核指标,第一是专业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力,第二是对矿山特定场景的深刻理解。

“是的,过硬的无人驾驶技术是基础,矿山专家方面的人才也必不可少。矿山有别于城市道路,存在其特殊性,比如,矿山的坡度不能超过8度,超过之后下雨就会把道路侵蚀掉;年产100吨的矿山需要配备几台车;破碎站如何设计;现有矿车与自动驾驶矿车如何混编、排班更合理等等,这些都需要有矿山经验方面的专家与自动驾驶团队配合做出的方案。” 希迪智驾负责矿卡的总经理刘洲告诉「钛媒体创投家」。

希迪智能驾驶已在江苏句容台泥水泥矿山投放4台无人驾驶矿卡与其它10辆有人驾驶矿卡混编装、卸、运、泊车全流程生产作业,过去两年时间,累计运行2万多公里,矿山运输10万吨;今年再次与台湾水泥签订14台纯电无人驾驶的采购协议,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无人矿山解决方案。据悉,本次采购是国内建材矿山领域最大规模的一次无人驾驶批量采购,也是行业首个全矿山无人驾驶项目。

关于完整的自动驾驶矿山搭建方案,希迪智驾负责矿卡专家陶晓向「钛媒体创投家」介绍道:“自动驾驶矿卡只是显性可以看到的,背后是为矿山提供的一套完整的矿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包含云端、路端、车端三部分。其中云端涵盖调度监控、设备管理以及应急接管,一方面是调度车辆生产并监控其状态异常问题,另一方面是出现突然情况时,可以用驾驶舱应急接管车辆;路端涵盖地面的破碎站智能局部系统、充电管理系统以及通信定位系统,让车实现与破碎站、停车场自动化对接;最后才是车端,纯电的自动驾驶矿车以及具备车铲协同的铲装设备。”

矿山多为燃油车,一台传统燃油矿卡一年的运行成本(燃油、维护、人员工资)合计达76万元,运输成本占矿山开采总成本的50%以上,这是不可忽略的成本问题。

“经过测试,纯电动无人驾驶矿车能耗成本0.14元/吨,相比燃油车平均能耗成本1.93元/吨大幅降低,且三电系统免维护保养,经济性显著;自动驾驶生产效率能达到同等时间有人车生产效率的85%以上。”希迪智驾负责矿卡专家陶晓向「钛媒体创投家」表示,在水泥和砂石骨料矿山的工况下,电动矿卡重载下坡发电(制动能量回收)大于空载上坡的耗电量,理想情况下不需要充电,燃料支出可以降低到0。”

“矿企最在意的能否安全、降成本地高效作业,'有人'还是'无人'是次要的,” 梧桐树资本投资总监陆元昊基于对行业的洞察告诉「钛媒体创投家」。

矿山的扬尘、低温环境等因素是影响无人矿车安全驾驶的一部分。

希迪智驾负责矿卡专家陶晓表示:“这些常见问题目前都是可以克服。矿区存在较大的扬尘、雨雾,容易造成自动驾驶误检,我们就自研了多种传感器冗余感知方案,并通过灰尘识别算法,过滤掉了灰尘雨雾的干扰,保证了无人矿卡正常运行;零下40度低温环境,部分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我们通过选用车规级产品以及温控装置,让无人矿卡能够在低温下保持正常工作;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的矿区运行区域存在桥梁屋檐遮挡,影响GPS正常定位,我们通过多种冗余定位方案,利用激光点云及RTK组合导航,可以保障在室内室外全域安全定位。”

“矿山无人化落地是早晚的事情” 辰韬资本执行总裁贺雄松向「钛媒体创投家」表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成熟自动驾驶的成本处于快速下降的过程。比如激光雷达,以前几乎被国外巨头垄断,现在国内的禾赛光电、速腾聚创及北科天绘等激光雷达公司逐步强大,成本也就下来了。

“2020-2025年是我国矿区自动驾驶的重点建设期。”梧桐树资本投资总监陆元昊表示。

时至如今,自动驾驶走进下半场,讲故事的手法已然失灵,落地、商业化才是王道,无人矿山的商业化的加速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涌入。

文章来源:IPO早知道,钛媒体,创业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