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海上风电巨头倒下了,怎么看海上风电后市发展?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11月7日,西班牙国家证券市场委员会(CNMV)董事会,批准同意西门子能源(Siemens Energy AG)收购西门子歌美飒32.93%的股份。此前,西门子能源已经握有西门子歌美飒67.07%的股份。待收购顺利完成,西门子能源将100%控股西门子歌美飒。
此次收购按每股18.05欧元计算,总收购价达到40.5亿欧元。
今年以来,西门子歌美飒市值下滑14.6%,在5月份一波触底反弹后,此后每股价格稳定在18欧元附近。在2021年,西门子歌美飒的每股股价曾冲到37欧元。
实际上,关于西门子歌美飒被收购的传闻在今年5月份就不胫而走。彭博社最先报道西门子能源欲收购西门子歌美飒剩余股份,这也使得西门子歌美飒的股价大幅上涨18%。
可见,市场非常乐见此次收购。
其实,近一年来西门子歌美飒的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
走下坡路
西门子歌美飒曾经是全球海上风电巨头。数据显示,西门子歌美飒在海上风电赛道成绩斐然,2019年以3.30GW新增装机全球排名第一。
盛筵不久,从2020年之后,西门子歌美飒的业绩就走起了下坡路。
近两年,西门子歌美飒累计亏损规模逾20亿欧元。其中,2019~2020财年和2020~2021财年,其净亏损分别达9.18亿欧元、6.27亿欧元。至2022年仍未好转,2022财年第三季度(2022年4月至6月)归属股东净利润夏4.46亿欧元。
如今,西门子歌美飒虽然还在全球风电领域的排名中,地位大不如前。2021年全球风电整机商排名中,西门子歌美飒已经下滑至第三名,前两名被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占据。2021年全球海上风电整机制造厂商排名中,西门子歌美飒自2017年的龙头下滑至第六,前四名被中国企业占据。
9月底,不堪重负的西门子歌美飒开启了大规模裁员模式,首当其冲的是其陆上风电CEO Lars Bondo Krogsgaard。Krogsgaard离去之后,西门子歌美飒CEO艾克霍尔特(Jochen Eickholt)暂时接管陆上风电业务。
随即,艾克霍尔特宣布西门子歌美飒将会裁员2500人左右,占员工总人数的9%,作为公司战略重组计划的一部分。本次的裁员2900人。该公司将在丹麦削减800个职位,在德国削减300个职位,在西班牙削减475个职位,在英国削减50个职位,世界其他国家也在计划更多的裁员。
据悉,西门子歌美飒全球员工约2.7万人,哪些部门或地区受到裁员影响还未可知。
转危为安?
西门子能源此次全资收购西门子歌美飒,由绝对控股变为全资持股,连续倒贴3年后,仍然选择挽救这家海上风电巨头,绝不是“感情好”这么简单。
首先,西门子能源的主营方向偏向传统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对于西门子能源来说,西门子歌美飒是一张通向新能源的王牌。
有人说,西门子歌美飒是西门子能源最大的礼物。在全球传统能源巨头纷纷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西门子歌美飒的存在,让以传统能源为主的西门子能源在资本市场吸引力大增。
其次,西门子歌美飒虽然业务下滑,但如今仍在全球装机量第一梯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全球的业务布局都值得西门子能源放手一搏。往前走,可能有一片光明,向后行,阻力更大。
西门子能源已然在西门子歌美飒花费多年心血,抛开不断填补的巨额亏空,时间的成本也是其难以割舍的重要原因。如今,全球风电格局已基本成型,再发展一家新的新能源企业胜算微乎其微。
正是如此,在西门子歌美飒连年亏损,西门子能源还需倒贴的情况下,也从未言弃。此前,曾有传言称上海电气和日本三菱集团有意向收购西门子歌美飒,但被西门子能源坚决否定了。
如今全部股权收购完毕后,接下来,西门子歌美飒将从股市中退出,西门子能源将对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以简化现有架构、流程。西门子歌美飒告诉外界:“公司将重塑、整顿陆上业务,并决心扭转现阶段下滑态势,使其再次盈利。陆上交易量对于确保公司高利润服务业务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此外,西门子能源方面预计,全面整合完成后,合并后的集团或在3年内产生成本协同效应,每年可节省约3亿欧元成本;预计到2030年,收入的协同效应也将超过1亿欧元。
作为一家业务多元的综合性能源企业,西门子能源在生产制造、供应链以及项目和客户管理方面有着卓越的经验,或许,这些经验可以让西门子歌美飒重获新生,也或许,在这场全球能源重塑的大势中,渐渐退出风电巨头的行列。
多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
过去10年里,海上风电已成为欧洲可再生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规划之外,欧美海上风电大国还在政策和经济上进行了支持。并吸引了巨额投资。
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 Energien Gesetz,即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简称EEG)。2008年6月,德国第二次修订EEG,将海上风电标杆电价进一步上调至15欧分/kWh,上调后的电费直接推升了海上风电的投资回报率,至此海上风电在德国开始了爆发性增长。
最近开展的德国海上风电竞标中,已经出现了零补贴、完全执行市场电价的中标项目。这种创新模式下,市场电价日益走高,各方对未来市场电价持乐观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开发商的收益。
国外海上风电电价支持政策方面,欧美国家在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前已基本完成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因此其扶持政策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具有与市场化电力体制较好的相容性。这些面向电力市场的海上风电扶持政策与机制在基本形式上与其他可再生电力一致,针对海上风电仅存在细微区别或特殊安排,目前主要有固定上网电价机制(FiT)、溢价机制(FiP)、差价合约机制(CfD)等几种形式。
2008年,丹麦政府继续改革风电补贴政策,上网固定电价被溢价补贴取代,海上风电项目仍可享受前5万个小时全功率运转时间的固定电价。从丹麦海上风电项目运营的经验来看,5万个小时全功率运转时间相当于运行12-15年,接近典型海上风电场设计寿命的一半左右。这一优惠政策再度促进了丹麦海上风电的高速发展。
丹麦气候、能源和公用事业部表示,丹麦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未来几年海上风力发电能力将大规模扩张。近日,丹麦启动了一项 12.5 亿丹麦克朗(1.61 亿欧元)的补贴计划支持其 Power-to-X 项目,以实现到 2030 年达到 4~6 GW的氢电解产能目标。
作为海上风电创新中的领先者之一,荷兰从“2013-2023能源协议”开始制定详细的海上风电发展计划,并完善了政策与法律支持体系。
荷兰在发展海上风电的过程中,所有项目的环境评估都由政府负责。同时,政府会保证开发商的并网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项目招标流程完全透明化,有效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根据2015年颁布并实施的“海上风能法案”,荷兰政府将负责海上风电场址规划、勘测、环评、接入等项目前期工作;荷兰企业局(RVO)作为实施主体,将负责提供最终前端勘探工作,荷兰输电系统运营商TenneT将全面负责海上风电场的接入系统研究工作及并网工程建设。总体来说,是通过制定灵活的法规并为风电场提供高质量的场址数据来降低风电场的投资风险。
日本政府已经制定了《海上风电产业规划(第一次)》,成立了“强化海上风电产业竞争力官民协议会”,组织落实并协调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合作推进工作,形成了官民一体共同大力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和组织机制。此外,日本通过完善生产链供应链为海上风电发展提供支持。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JFE)已宣布在日本国内生产海上风力发电设备的基础部分,将投资约400亿日元于2022年5月开始建厂,至2024年两所工厂将实现投产。东芝等企业也将在横滨市生产海上风电设备驱动装置。
来源:中国能源报,灵动核心环境服务平台, 能源圈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