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第八年:现在谁还愿意骑共享单车?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2023年,ofo的名字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但这一次仍然没有好消息。
前段时间有消息称,共享单车企业ofo客户端已经无法收到短信验证码,不能登录,客服电话也打不通。
作为当年的网红创业项目,共享单车的故事已经鲜有人在意了,就连关注此赛道的分析人士也渐渐与这个行业失去了联系。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经过模式爆雷、玩家洗牌、模式更新,到现在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趋稳,“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但同时,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这门生意很难走向轻量化,持续的耗损、成本投入、盈利压力,都给现在的玩家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目前的主要玩家中,哈啰、美团、青桔拥有不同的出身,其当下的处境也有一些差异。哈啰虽然接受阿里投资,但运营相对独立,靠自己拓展业务版图,意图分走本地生活这块大蛋糕。美团单车和青桔单车背靠巨头,仅作为生态中的一环,更加“佛系”,但也有不得不面对的盈利压力和服务问题。
这门生意要有人做,还要一直做下去。平静的湖水之下,哈啰、美团、青桔在想什么?
往事:押金拖垮“双寡头”,共享单车投靠巨头
从2016年ofo走出北大校园进入社会市场,共享单车行业至今已走向第八年。成也押金,败也押金,这些年来的混战、洗牌、重启都要从一笔99元-299元的预付押金说起。
2014年,ofo创始人戴威从一个在校园里推出的“共享计划”开始了自己的商业雏形。在高等学府,尤其是北大这样的地方,戴威的计划进行得非常丝滑,从学生手里回收单车,再在学校内投入使用,在这个特定场景中,共享单车几乎只要释放自己的便利即可。2015年10月,ofo光在北大校园就能拿下日均4000单的业绩。
这样美好的模式也引发了从业者对于盈利的想象。ofo很快得到了来自校园以外的认可,2015年就有融资进入,2016年ofo走出象牙塔,挑战和机遇同时到来。走出校园,意味着要面临运维问题、成本控制、城市交通场景等多面挑战,但也正是因为其在校园里的成功,也让它在刚刚步入社会之时,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一年间融资5轮,过得没那么苦。
如何获利?押金模式出场了,最开始,ofo的押金为99元,后来涨到199元,摩拜单车的押金要299元。考虑到共享单车大量投入到城市,其品质和运维都需要持续投入,向用户收取押金,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押金模式也暴露出弊端。先要明确的是,押金是要退的。所以,如果押金的角色是“担保”,作为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存在,自然无可厚非。但在行业初期,一些经营共享单车的企业所收押金并没有采用银行第三方监管的模式,存在着资金被挪用的现象,一旦企业开始依赖一笔笔担保费用维持运转,甚至另有他用,押金的角色就从“担保”变成了“收入”,万一经营不善,不仅资金链断裂,这笔钱也没法退给用户。
2014年-2016年,ofo、摩拜、悟空、小蓝单车酣战,融资、烧钱补贴,热闹非凡。变化发生在2017年,当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共享单车企业的押金和预付金存管、车辆投放与运维等问题约谈摩拜、ofo、小蓝等7家共享单车企业。中消协提出,共享单车企业要尽可能采取免收押金的方式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到了2018年,ofo传出资金紧张的消息,多位用户反映押金没法退还。有媒体测算,至今还有1600万人在等待着ofo为其退款,按每人199元计算,这个负债金额将近32亿元。同年,摩拜也打不动了,选择被美团全资收购,成为其出行业务的一分子,未退的押金也由美团接手。
曾经的行业老大经营不善、老二选择卖身,这时,2016年成立的哈啰凭借着阿里的流量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成功上位,一度成为当时的黑马。它第一个开启免押模式,2021年,哈啰曾向纽交所递交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哈啰两轮业务(包括单车和电单车)的毛利率为-54.1%,2019年、2020年毛利率即转正,分别为6.4%和6.7%。毛利率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但一定程度上给了行业一些信心。
如今,哈啰、美团、青桔三足鼎立,这三家的情况也体现了共享单车下半场的新特征:一、哈啰带来了免押模式,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稳固性,同时哈啰也与阿里保持着紧密关系。二、美团收编摩拜,也意味着共享单车这门生意的终局,即回归本地生活的领域内,给巨头带来流量的同时,也坐享巨头本身的流量红利。三、滴滴收购小蓝单车,并在2018年推出内部孵化的青桔单车,出行巨头“笑到了最后”,侧面反映了共享单车这门生意对于流量和资本实力的高要求。
总的来看,共享单车行业难有永远的独角兽,能让行业稳定下来的,只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及巨头的钱和流量。
涨价难解盈利焦虑
去年以来,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宣布涨价。原本为了解决公交地铁“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共享单车,却越来越让消费者感觉“骑不起”。
8月10日,美团单车宣布,单车畅行卡无折扣价将做以下调整:7天卡由10元调整为15元;30天卡由25元调整为35元;90天卡由60元调整为90元。
而早在今年1月,哈啰单车调价后的价格与美团一致。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并未调价,所以目前7天、30天和90天骑行卡的价格依旧为10元、25元、75元,相对前两家稍低。
对于此次价格上涨,共享单车平台给出的理由是,硬件与运维成本增加,导致终端价格上涨。
《财经》记者实测发现,虽然无折扣套餐价格上涨,但平台给予的优惠力度更大,使得实际购买价格与涨价前价格无异。以美团单车为例,7天、30天、90天畅骑卡价格仍然为6.8元、18.8元和58元。
单次骑行方面,不同地区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以成都地区为例,美团单车和哈啰单车半小时内的起步价为1.5元,此后每半小时1.5元,平均一个小时需要3元。
值得一提的是,哈啰单车另设置“低驾照分附加费”。也就是说,哈啰单车赋予每位骑行者一张满分为12分的驾照,如果有忘记关锁、违规停车、私占车辆的情况导致驾照扣分,将根据扣分情况每单收取相应的附加费用。
滴滴青桔单车计费方式复杂一些,三款车型中,经典款、轻量款单车与美团单车计价相同,但变速款起步价为2元,此后每半小时1.5元,平均一小时为3.5元。在外观上,拥有三档变速的变速款单车看起来也更加炫酷。
此外,连续包月套餐用户却未受到此次涨价影响。《财经》记者询问多名开通连续包月套餐的美团单车消费者,发现下次续费金额仍与之前的16.8元一致。
对此,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科技媒体作者“判官”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视频领域,优酷、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也是连续包年最便宜,这其实也是想鼓励消费者成为长期用户,企业可以保持用户的粘性,共享单车这次没有对连续包月涨价,可能也是同样的逻辑。
此次涨价展现出共享单车企业对月卡用户套餐的“拉拢”,更加青睐通勤人群。高额的单价也表现出对单次、随机使用共享单车消费者的不友好。这也许是共享单车企业培养更多忠实用户的手段之一。
“2块钱已经比公交贵了”“再涨不如买自行车”……《财经》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许多消费者对共享单车的涨价比较焦虑。
哈啰出行相关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舆论这样的声音,能理解。但骑一个小时的共享单车比坐公交车贵,这样的对比可能有点不合适,毕竟共享单车大部分使用不会超过15分钟。”
共享单车面前的考题,不止价格
几位常用共享单车的消费者告诉深燃,骑车出行的便利性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让人头痛的状况也有很多。找P点太难、调度费太高、周转效率不一,是大家提及最多的问题。
P点,也就是共享单车的指定停车点。2021年前后,上述三家共享单车企业在部分城市的部分区域分批分点启用“定点还车”模式,这一规定也是响应相关部门对于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治理要求。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P点的物理位置经常和APP上显示的有偏差。不久前,据温州一位市民讲述,她明明将车停在划定的P点之内,APP却显示此处不是P点不能还车。她在市区内多处共享单车的P点停车,却都被APP如此提示,如果要在此处还车,还必须缴纳5元调度费。
此种情况被称为“定位漂移”。美团和哈啰此前回应媒体称,由于民用GPS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区域的信号较弱或被干扰,都会对手机定位造成影响。在人流量大、有大面积的高楼、变电箱等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定位漂移。
“一般都是骑车上下班,居民楼、地铁站、商圈附近都是人多的地方,出现这种问题真的很耽误时间。”一位用户说。真的遇到漂移,调度费也不便宜,按照区域的不同,调度费从5元到20元不等。此外,社交平台上还有人反映,自己下车找P点的时候,发现P点在几十级台阶上面,“也就是说我得抱着车上去才能停。”
平台方面也正从技术上着手处理这类问题,但毕竟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复杂,且受路况、城市规划、天气等的影响,要根本解决停车难带来的麻烦,或许还需要时日。
还有用户认为,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调度能力仍然不尽如人意。北京通州某用户向深燃讲述,自己所住的小区外有不少共享单车,本来应该很便利,“但是早上出门,车都被骑到地铁站了。晚上下班回家,地铁站的车都被骑回小区了。”她对此表示哭笑不得,“每天抢车搞得很焦虑。”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又回到了共享单车最耗费成本的那一项,也就是提高周转率,增加运维人手。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用户没车骑,企业多派人,成本往上走,钱跟用户要。
成本高,盈利难,是悬在共享单车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2021年哈啰的招股书中看,两轮车业务为贡献了哈啰最多的营收,但毛利率较低,2020年仅有6.67%。对比之下,顺风车业务虽营收不高,但同年毛利率有81%。
究其根本,前期的混战在今天仍有“后遗症”,企业也亟需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找到最适合的造血方式,以应对不断攀升的综合经营成本,和日益增长的骑行需求。
总之靠涨价来贴补成本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也不可能无限涨上去。“如果共享单车涨价只是暂时现象,对于用户使用来说影响不大,如果共享单车用车价格持续上涨,就会出现用户流失。共享单车对于大部分用户并非刚需,价格是重要影响因素。”江山美认为,涨价意味着可能会流失一部分非核心用户,同时也提醒行业需要充分发挥单车核心用户的价值。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骑行需求,为通勤带来新的选择,共享单车的价值和需求值得肯定。过往的烧钱大战不可能持久,行业恢复理性的同时,用户也要为相应的服务买单。双方磨合之下,性价比和高品质服务会留下,噱头与恶意竞争也自然会淘汰。
文章来源: 深燃,财经杂志,DT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