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2023年“盛宴”,光伏产业链集体扩产,组件回收成行业“缺口”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延续2022年势头,2023年头部一体化厂商扩产的脚步依旧快速,其他环节也纷纷响应扩产趋势,下重金完善企业布局,试图从行业竞争中突围。

产业链协同发展促光伏发电提质增速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累计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我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将在4.9亿千瓦左右。

“2023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仍将保持在40%以上的增长,而我国光伏行业的市场增速可能会更高,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光伏制造产业技术进步,光伏发电成本继续下降。”吕锦标说。

他举例说,多晶硅价格从30万元/吨的高点下降到20万元/吨,光伏组件价格就可以从1.9元/瓦—1.95元/瓦下降到1.7元/瓦左右,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就可以回升到8%,电站投资收益提升,将支撑全球光伏发电快速增长。

针对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价格的变化对企业未来利润的影响,天合光能不久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光伏产业链上游价格的下降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下游需求。

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霍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预计,从2023年整体看,硅料价格要降,光伏行业产业链要向正常化方向发展,光伏市场空间更大,光伏企业发展会更好,但盲目增长的机会没有了。

“创新、客户、满意度将是2023年的三个关键词。”霍炎表示,首先,2023年光伏企业的创新要更多聚焦于服务。其次,2023年将重点聚焦客户。再次,一切结果都是要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豪掷千亿,龙头加码一体化布局

2022年光伏龙头先后开启一体化布局,头部厂商补齐产能弱项,隆基、天合、晶科、晶澳等纷纷加码,通威也正式宣布进军组件环节。

据首创证券统计,隆基绿能2022年产能扩张迅速。按照规划,公司2022年单晶硅片/单晶电池/单晶组件的产能已分别达到150GW/60GW/85GW。据媒体统计,2022年光伏四家头部一体化厂商出货量均超过40GW,合计出货量超过170GW。有业内人士称,2023年这些厂商出货量目标都将是50GW起步。

通威近日在“上证e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根据公司目前已有及在建产能情况统计,公司目前电池片产能超过40GW,预计2022年底电池产能总规模将超过55GW。

进入2023年,企业继续发布扩产公告。隆基绿能1月公告,先将原计划用于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建设的募集资金47.7亿元变更用于西咸乐叶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并继续向全资子公司增资20亿元推进项目;后发布公告明确将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建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预期于2024Q3投产,2025达产,总投资达452亿元。

两天后,晶澳科技亦豪掷400亿元宣布扩产,将在鄂尔多斯市建设光伏全产业链项目,项目包括建设生产15万吨/10万吨光伏原材料、20GW拉晶、20GW硅片、30GW光伏电池、10GW光伏组件及配套辅材项目。到2月4日,晶澳科技再提一体化产能布局,将在惠山投资建设年产500台单晶炉项目及年产100吨浆料项目。

2月6日,晶科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00亿元,主要用于扩大公司硅棒、电池片、组件等优质产品相应产能,预计将每年增加11GW太阳能电池片、总16GW光伏组件以及10GW硅棒;公司拟使用 3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借款。

除以上外,通威股份1月与微导纳米签署了采购TOPCon电池片产线设备合同,合同总计4.5亿元。2月7月,通威股份再出手,公司将在乐山市新增投资约60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力争2024年内投产。另外,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早先于央视《对话》节目中表示,2023年,通威在高纯晶硅环节有两个20万吨项目在建,电池片环节有50GW项目在同步推进,组件环节的盐城、南通、金堂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2023年光伏装机将再破纪录

回首2022年,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发展迅猛。

国家能源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60.3%,创下史上年新增装机量的最高纪录。

另外,分布式光伏再次实现对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赶超。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分布式新增装机35.33GW,占新增装机的67.2%,“整县推进”模式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数据显示,“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已完成备案约90GW,并网规模达到约30GW。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此前表示,光伏行业在2022年得到了飞速增长,让行业内外的企业对光伏的发展充满信心,大量资本不断涌入,助推行业技术加速变革。

展望2023年,国家能源局预估的数据显示,2023年风光新增装机将达1.6亿千瓦,其中,光伏新增装机将超110GW。

有咨询机构预测,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或超130GW。

中信证券预测,2023年国内光伏装机量有望继续高增至140GW。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23年太阳能发电并网容量达到490GW,超越水电,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第一电源。

关于分布式光伏,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来,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与供应链价格上涨密切相关。随着供应链价格回落,2023年,分布式光伏会将维持稳步增长步伐。

关于光伏电站,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称,光伏电站投资开发商以央国企为主,特别是“五大四小”集团,装机规模占据“半壁江山”。

2022年,受上游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除国家电投、中广核外,多数集团仍未达到“十四五”新能源目标的年均增长计划。

2023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第一批大基地、整县项目的并网收官之年,央国企新能源投资将加速增长。

除了常见的分布式和集中式电站,“光伏+”模式热度激增,预计2023年“光伏+”模式迎来快速发展。

自去年2月国务院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光伏+”模式确认为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河南、浙江、安徽、宁夏、四川、上海等地从多个方面对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提出要求,鼓励“光伏+”,要求工业企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应装尽装。

组件回收大产业 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废弃光伏组件回收处理问题凸显。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预测,从2025年起,我国开始产生大批量的退役光伏组件。至2030年,废弃光伏组件将达到150万吨左右,在2050年将达到2000万吨。

“以我国光伏发电装机2011年第一次达到GW级规模、组件寿命20年计算,2031年将产生大量报废光伏组件。但光伏组件大规模‘退役期’很可能大幅提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助理秘书长、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新能源产业研究室主任江华表示,由于我国早期建设的光伏电站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可能达不到退役期就会提前被淘汰;而早期有补贴的电站因为投资收益率高,也可能提前更换高功率组件而产生淘汰组件。

多位专家表示,如果光伏组件报废之后不进行回收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以往通过掩埋、焚烧等方式处理废弃组件,组件中的铅、锡、镉等金属具有较高浸出毒性,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江华介绍,全球多个国家对于废弃光伏组件回收都有相关的部署和研究。其中,欧盟成立了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PV Cycle,按企业市场份额收取会费,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废弃光伏组件的回收与集中处理。

目前,我国废弃光伏组件的回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废弃光伏组件回收面临政策法规不完善、回收成本高昂、废弃组件处理企业鱼龙混杂等难题,没有形成与光伏组件退役相匹配的回收、处置产业规模。

2022年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废旧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探索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填补了废旧光伏组件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领域政策上的空白。

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加紧布局光伏组件回收这一新兴市场。5月6日,格林美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回复投资者,公司一直在关注光伏组件的回收与利用,也启动了相关技术研究,将适时建设回收光伏组件的回收工厂。晶科能源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2019年公司开始搭建和试运行光伏组件回收示范线,并承接“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项目,推进规模化组件回收。

针对光伏回收产业面临的多重难题,专家呼吁,尽快完善废弃光伏组件回收“1+N”政策体系,建立专门的废弃光伏组件回收机构,建立废弃光伏组件回收体系。

江华建议,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和发布废弃光伏组件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和相关细则,对废弃光伏组件回收责任主体、处理企业资格认定、回收处理流程等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梳理完善组件回收技术标准体系和认证规则,做好标准顶层设计,加快标准制修订。何双权认为,可以借鉴欧洲PV Cycle组织的模式,国内设立独立、专业、全面运作的废弃光伏组件回收机构。

针对废弃组件处理企业鱼龙混杂局面,朱杰认为,应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严禁将废弃光伏组件直接焚烧或填埋处理,对在废弃组件处理中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污染和排放的企业加以取缔,维护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文章来源: 世纪新能源网,中国经济时报,蔚然控股,投资快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