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产品卖到线下,“线下渠道”成新消费品牌下一个主战场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在不久前的经销商大会上,唐彬森及渠道负责人花了大量时间讲述线下渠道建设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元气森林明显要向着传统企业转型,开始大力发展线下渠道。
作为过去新消费品牌的典型代表,元气森林的转变路径验证了一句话:从1到10亿,这个品牌成长的过程是百花齐放的,如果想从10走到100亿,进入线下是必经之路。
事实上,这两年越来越多线上起家的新消费品牌开始布局线下渠道,寻求新的发展与开拓。可以说,走入线下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品牌的必然选择。
线上快速打爆
与初期的元气森林一样,这些新消费品牌有着典型的网红标签与流量标签:他们在发展之初在线上快速起量,且多数是处于1到10亿销售额的增长阶段。
作为卤味零食类的新消费品牌,王小卤的核心爆品是虎皮凤爪。2019年上线之后,当年的销售数字是两千万,到2020年两个亿,再到线上线下加一起突破10亿。即使在大环境颇为挑战的2022年,全年业绩也实现了超过50%的增长。
创立于2017年的莫小仙,仅用5年时间就在四大品类——自热火锅、自热米饭、重庆小面、流汁宽粉上拿下了天猫、京东食品对应品类销量排名位居前列。
钟薛高创立于2018年3月,5月开始上市新品,凭借独特的瓦状外形以及上等食材制造出的美味,迅速吸引了第一批粉丝。2018年双十一,一片售价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横空出世,40分钟内5万支产品被购空,经此一役,钟薛高迅速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轩妈凭借一己之力打造了蛋黄酥这一大单品,目前累计销量已经接近5亿枚。据悉,直播渠道的助推力对于品牌的增长很强,曾经与淘宝一哥李佳琦的合作较为顺利,一场直播下来能实现1200万-1400万元销售。
把产品卖到线下
对于新消费目前存在的问题,业内普遍的看法是:线上用户的增长已经基本到顶,与其在线上存量厮杀,不如把产品卖到线下去。于是,这两年开始,一些品牌加大线下布局,开启新一轮厮杀。
2019年莫小仙开始进入线下市场,电商的流量成本、投放费用非常高,相比之下,反而是线下市场的效率更高,莫小仙创始人王正齐如此表示。到2022年底,莫小仙已合作800多个经销商,终端渠道覆盖至县级城市。为了“笼络”核心经销商。莫小仙给经销商留出6-12%的利润空间,硬性锁定经销商垫付费用的核销周期等。
与莫小仙步调一致,从2019年起,钟薛高也开始渗透线下零售渠道,在夫妻店、便利店放置销售点位。2020年,钟薛高线下销售占比达到35%。2023年1月,钟薛高联合创始人胡日查表示,钟薛高线下渠道已经覆盖200多个城市,范围从超一线到三四线城市。
紧接着,2020年6月,王小卤开始加速布局线下,与永辉、家乐福等大型商超,711、罗森、全家等便利店,盒马、叮咚等新零售平台以及OLE等精品超市进行合作,多点开花、精耕细作进行全渠道布局。截至目前,销售渠道覆盖全国300+城市的9万+商超便利。目前,王小卤线下销售额对公司总体贡献占比已超65%。
此外,王饱饱联合创始人何亚溪表示:2023年的渠道布局将更加重视线下。不难看出,这些习惯了短期爆发的线上玩家们,已经将线下渠道视为下一个主战场。
博弈与共生
当新消费品牌思考如何融入渠道时,渠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挑选着品牌。出于不同利益的考量,这个融合的过程既充满着博弈,又彼此共生。
对许多刚刚来到线下的新消费品牌而言,尽管在线上销量可观,但来到线下依然话语权较小。尤其对比国际大牌和传统品牌来说,新消费品牌需要首先向线下渠道自证,获得渠道的信赖。为此,它们往往需要做出许多妥协,包括主动迎合渠道定制产品、支付更高的进驻成本,甚至让渡部分销量和收益。
以消费品牌争相入驻的会员店、精品商超为例,这些渠道的选品严格,为了成功入驻,消费品牌往往需要针对渠道推出在地化产品。比如螺蛳粉品牌臭宝为入驻山姆,推出了6袋装的爆料浓汤柳州螺蛳粉,不仅规格更大,还在标准版的基础上添加了虎皮凤爪,性价比较高。星期零也在2022年入驻山姆时,推出了两款“植物金枪鱼卷”和“植物牛肉卷”。与此同时,它们的入驻,分别填补了山姆在螺蛳粉和植物肉餐食品类上的空白。
实际上,找到渠道目前产品矩阵中的空白,推出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往往是快速精准拿下渠道入场券的法门。Babycare在入驻母婴店时,会研究其利润模型和商业模式,以及母婴店自有品牌的产品定位、价格带、规格等,然后提供与自有品牌互补度较高的产品。比如母婴店自有品牌主打性价比高的纸尿裤,Babycare则选择客单较高的中高端纸尿裤入驻,与自有产品形成互补,既丰富产品矩阵,也完善渠道的利润模型。
有些时候,渠道甚至会主动伸出橄榄枝,与新消费品牌共建尚未涉足的新品类。2022年市场上开始流行咖啡饼干,彼时盒马还没有此类SKU,于是和永璞联合开发了一款“香醇咖啡薄饼”。类似的联名产品自永璞2020年入驻盒马后便频繁推出,它们多基于时下热卖的网红单品定制。比如2021年,基于盒马热卖的生牛乳草莓牛奶、玫瑰荔枝果茶,永璞推出了两款“小房子咖啡”特调。2022年底两者又联名推出了椰椰拿铁冻冻冻干麦片、椰椰拿铁糯糯冰米糕。
有意思的是,这些产品都不属于咖啡品类,由盒马主导选品和生产,永璞仅配合咖啡原料和研发。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在饼干、牛奶、麦片、糯米团子等品类上,盒马已具备完整的供应链,而永璞的优势在于咖啡口味研发。也因为此,这些联名产品主要依赖盒马的自有供应链,销售额均归盒马所有,永璞并不从中分成。
但这并不影响永璞入驻盒马等渠道的积极性,在永璞咖啡创始人铁皮看来,开发非纯咖啡的产品,核心目的并非销量和营收。“能得到品牌曝光,做一些有趣的产品,就已经达到我们现阶段的诉求了。”他说。换言之,为了更多渠道曝光,永璞可以让渡部分收益,即便部分产品本身不赚钱也要做。
更多时候,新消费品牌在入驻渠道之前,就需要接受渠道更为苛刻的要求和条款。
以CS店为例,它们深耕渠道多年,与上游品牌合作商的谈判强势,通常采用动销压力小的代销模式。但和国际品牌、传统品牌直接供货不同,CS店往往要求新品牌提供市场战略并签订保底价[7]。这样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如果前期合作不错,后期再考虑转为买断模式。但即便是买断模式,传统CS店也会大幅压低新消费品牌的供货价。根据相关报告,国际大牌的供货折扣在6折以上,而新国货品牌要被压至3-4折。
相比之下,新型美妆集合店对新消费品牌的态度开放许多,供货价更高,账期也更短。这也是为什么诸多线上美妆品牌布局线下时,普遍选择HARMAY、HAYDON、WOW COLOUR等新型美妆集合店,而非传统CS渠道的原因。
要打破这样的“偏见”和“不平等”,需要新消费品牌拿出更多务实的打法和切实的成效来。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Babycare。此前,为了谈下一个海南的连锁母婴集合店,Babycare为其定制了一套营销方案。当Babycare的产品入驻该母婴店时,Babycare在线上向所有海南地区的会员推送了这一消息,包括门店地址、产品类别等,吸引会员上门购买。此后,Babycare还定向邀约了一些当地会员到门店参加互动体验活动,同时邀请一些KOL去门店探店,在社交平台释放声量,以此带动该母婴店的客流和复购率。
“不光是把产品卖进去,还要提供一整套的营销服务和流量运营。”在Babycare线下渠道负责人聂晶看来,新消费品牌在与线下零售商谈判时,不少零售商都抱着“网红品牌”自带流量的期待来谈判,但如何落实流量,而非空虚的概念,就需要全面详实的营销服务方案,让渠道感受到品牌入驻后的效果。
实际上,这也是新消费品牌一贯擅长的领域。通过新品首发、线上引流、KOL探店等营销打法,它们能较好地填补线下渠道在流量运营上的短板,盘活渠道的客流。新型美妆集合店对新消费品牌的开放态度,很大程度就源于此——2022年就有colorkey、Spes、滋色等多个新消费品牌在The Colorist调色师中首发新品。
这样的打法甚至可以细化到如何在中秋、国庆、春节等线下大促节点与渠道更好地联动。比如永璞会在中秋、春节在盒马X会员店推出节日礼盒,满足渠道节日大促的需求。
来到线下的新消费品牌通过各种方式满足线下渠道的需求,而它们的加入,也给渠道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这样的趋势还在发酵。中国的消费市场由众多全国性、地域性的零售渠道串联,它们彼此独立又互融共通,给新消费品牌布局线下带来了极大的空间。而现在,它们只是迈开了长征第一步。
文章来源: CBNData消费站,食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