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纤维不是“平价替代”,却能让旧瓶旧衣华丽变身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在过去,一件穿旧的聚酯纤维衣服、一个随手丢进垃圾桶的塑料瓶的最后去向大概率是集中填埋或者焚烧,在土壤中沉睡上百年,慢慢降解回归自然。然而,在德福伦,这些回收物却有着“更好的未来”。

“包装袋、保鲜膜、水桶、矿泉水瓶等生活中常见的PET塑料制品,聚酯纤维等服装面料,经过回收加工后,都可以成为我们制作再生纤维的原料。”魏丽菲介绍说。

再生纤维可不是原生纤维的平价替代,而是更贵的生产方案。因为在进入化纤生产流程前,回收物需要经历清洗、筛选、熔融、提炼等繁琐步骤,才能加工成原料切片。其成本反而比从石油中提炼出原生材料的成本高一倍。然而,借助再生纤维制造,生活中的一部分废弃物由此进入循环利用渠道,可以降低塑料垃圾对于环境的负担,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除此之外,通过原液着色技术,在制造原料中混入着色剂,使纤维生成的同时已经带上了颜色,不仅色牢度更佳,也省去了后续的织物印染,杜绝了废液排放对于水环境的污染。通过聚乳酸生物技术生产的生物基纤维,在自然环境下5到12个月即可分解。三条技术线,实现了绿色纤维在原料、工艺、降解三个关键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化学纤维成为一种载体,实现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承诺。

从服饰鞋包、到家具,再到游艇、汽车内饰,都是再生纤维的用武之地。绿色纤维产品已占德福伦全年订单的50%,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绿色纤维产品的兴起,不仅仅由供给方的战略布局推动,同时也受到需求方的追捧。如今,不少人也秉持着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更愿意为绿色纤维买单。

让旧瓶旧衣华丽变身

一个废旧塑料瓶能做什么?如果被随手扔掉,它就是污染环境的垃圾;但如果经过回收再利用,它就可能变成一件衣服、一个绒毛玩具,或者是一套汽车内饰。

在浙江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一年有上百亿个废旧塑料瓶变废为宝。“我们以废旧纺织品、废饮用水瓶为初始原料,经过分拣、清洗、干燥、熔融、纺丝等十几道工序,年生产高性能再生涤纶短纤维25万吨。”该公司总经理钱军告诉记者,这些涤纶短纤维可以做汽车内饰、吸音过滤材料,以及沙发、床上用品等的内部填充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而今,塑料瓶变身化学纤维在纺织业已并非稀罕事,再生聚酯纤维高效制备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纺织业向绿色、低碳、可循环的方向发展。

据钱军介绍,制作再生涤纶短纤维的原料材质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酯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通常超过50年,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聚酯来自石化资源,每利用1吨PET废料,相当于可节约6吨石油资源,减少3.2吨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国内废弃聚酯制品存量已超过2亿吨,但其综合回收利用率仍不足15%,所以发展再生聚酯纤维产业,对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废旧塑料瓶,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也是纺织业绿色发展的一大方向。

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即是一家助力“旧衣重生”的企业。回收来的废旧纺织品、服装厂边角料等初始原料,首先被分拣、绞碎,然后通过化学分解技术,降解成小分子级聚酯材料,最后再经过精馏、过滤、提纯及聚合等手段,重新制成新的高品质、多功能、可追溯的聚酯纤维。

“公司生产的再生纤维已进入高端面料市场,广泛应用于高端运动、户外、时装、家纺等领域,构建起了从废旧纺织品到再生新材料的闭合循环。”据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每年处理废旧纺织品达到4万吨,年产再生产品3万吨。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未来,再生纤维原料需求量将快速增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表示,由于受回收体系、分拣方式、技术和标准等因素制约,目前国内再生纤维原料以PET瓶片和工业纺织品废料为主,来自城乡居民的旧衣织物数量较少,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总体效率偏低。“接下来,应加快改变废旧纺织品以传统人工鉴别为主的分拣方式,研发相关分拣、开松、回收利用设备等,以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及再生纤维产量,构建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为突破口,还将有助于完善整个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孙淮滨说。

莱赛尔纤维备受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产量为400万吨,其中,短纤维产量为383.5万吨。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化纤科技水平的发展,棉纺织企业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应用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棉纺用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量为317万吨,是2010年2.1倍,占非棉纤维用量的28.1%,分别较2010年和2015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从调研数据看,棉纺织企业用量最多的是常规粘胶短纤维。但是,随着棉纺织行业逐渐向高质量发展以及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常规粘胶短纤维的用量占比不断下降,莱赛尔、莫代尔和其他新纤维的用量占比上升。调研显示,常规粘胶短纤维应用量占再生纤维素纤维总量的比例虽然高达87%,但呈下降趋势,而莱赛尔、莫代尔等新纤维的用量都有所增加。

据《The Fiber Year 2021(纤维2021年)》数据,2020年,全球莱赛尔纤维的产量约为25万吨~30万吨,约占再生纤维素纤维总产量的4.6%。

其应用显示出三个特点:一是莱赛尔纤维用量达到再生纤维素纤维总用量的6.2%左右,主要应用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对产品创新与发展发挥着较大作用;二是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纺织行业新的风向标,莱赛尔纤维的“绿色纤维”理念正在被消费者认可;三是莱赛尔纤维的服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能促进产品创新,又有利于市场推广及技术的储备。

再生纤维是机遇也是挑战

目前,再生聚酯纤维主要以物理回收生产法为主。由于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尚不健全,化学回收生产法进展相对缓慢,每年3000多万吨废旧纺织品未得到有效利用。未来,国内回收体系逐步完善,化学回收生产法进展或加快。

对于聚酯产业链来说,再生纤维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通往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如今工业资源日益短缺,自然资源的日渐匮乏,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开始寻求更环保可持续的新型替代纺织材料,再生纤维毫无疑问将成为趋势,于聚酯产业链来说,机遇与挑战并行。

对于下游一些低值行业的应用,可能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企业可能因为价格太贵用不起再生聚酯塑料瓶片,主要原因是瓶片清洗完,分级利用,很多品质比较优异的,比如A级料,3A、5A等,再生料价格已经超出纤维所负有的价值。

因为纤维价值受到原生纤维价值抑制,虽然部分品种高于原生价值,但百分之八九十的产品价值是低于原生价值的,没有上涨空间。产业分化细化,部分企业会受到很大影响。

一些和国际品牌商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合的,原料处理商或中高端品牌商,不仅指纺织化纤,也可能指一些包装材料,例如型材或膜材等,高端利用的材料,可能就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但总量来说,由于各国政策对于废塑料出口进口的限制,中国和东南亚等地方,聚酯材料面临着就地消化的可能,利用率提高,同时对于高等级原料需求异常旺盛。

化纤产业步入“100%绿色环保”时代还需要多久?20年?30年?还是50年?答案或许是10年,甚至是更少的时间!

文章来源: 人民网,中国纺织报,化纤邦,i金山

进入“纤维”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