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锂如金”氛围愈发浓烈,电池回收企业该如何通过合纵连横下好“棋局”?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近两个月来,碳酸锂价格加速上行,屡创新高,当前市场均价已达56.76万元/吨。由此也直接导致废旧动力电池价格飙涨,“惜锂如金”氛围在回收端愈发浓烈。由于锂占了绝大部分采购成本,三元电池回收原有的只以钴镍计价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状,业内逐步开始将锂直接纳入计价体系,让定价模式更为透明、规范。在持续高涨的价格走势和可预期的市场前景下,回收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迅速升温。

1、废旧动力电池价格为何一年能翻10倍?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飙升、频创新高带动了废旧动力电池价格飙涨。

据悉,电池级碳酸锂是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原料,如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等的正极材料,均是以电池级碳酸锂为基础合成而得。

上海钢联=11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天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上涨0.25万元/吨至57万元/吨,续创历史新高,当天现货市场最高报价达到57.8万元/吨。

值得一提的是,华西证券的研报指出,当前时点正处于产业链全年需求最旺的时候,预计四季度供给将愈来愈紧,不排除今冬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涨至60万元/吨的可能性。

另外,在海外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国内锂电池产业链上的一些企业对于海外锂矿资源的开发进程或将放缓,这或许会进一步导致锂价高位运行的时间延长。

2、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高需求之下,行业规范也在逐步完善。自2018年开始,工信部陆续公布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名单。

截至2021年11月公布的第三批,白名单企业合计增加至47家,包括华友钴业、格林美、比亚迪、赣锋锂业、厦门钨业、蜂巢能源、国科高轩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广东省发改委又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其中提出,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设规范化回收服务网点。鼓励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与梯级利用成套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标准制定。优化再生利用产业布局,深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尽管行业需求、政策环境都在不断改善,但安信证券认为,目前,锂电池回收行业仍处于早期蓝海市场阶段,行业格局未定,提前布局的企业存在先发优势。当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三类:1)上游金属冶炼企业,例如华友钴业、赣锋锂业等;2)车企及电池厂,例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3)环保企业,例如旺能环境、超越科技、浙富控股等。

3、推行锂单独计价

“本轮折扣系数的上涨掺杂了较多投机因素,目前市场采购价格体系较为混乱,尤其是三元材料的折扣系数。”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动力电池分析师王学雷告诉记者,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回收企业更趋向精细化管理,开始重新审视电池回收料的计价方式,并逐步推广把锂元素直接纳入计价体系。

据介绍,此前三元电池及材料的回收定价模式是以上海有色网的钴、镍价格为参照,并在此基础上乘以一定系数,锂元素在回收过程中虽不参与计价,但在锂价高企的背景下,锂的成本摊余到镍钴上,致镍钴系数被大幅抬高,目前锂含量较高的三元极片废粉散单报价系数甚至达250%。

“事实上,超过100%的折扣意味着回收料大于新料的价值,这就是不正常的。目前,锂电废料的成本中,锂占了大头,而这个部分却不计价,这就存在漏洞,容易被投机分子钻空子。”李明洁表示,有的打粉厂会把不含锂的材料与含锂的电池材料掺杂在一起出售,前者的折扣系数只有70%,但在实际销售的时候可能会同步按超200%的系数交易,导致最终锂的回收率降低,从而抬高企业采购成本,摊薄利润。

“公司正联合头部的几家回收企业,积极推进把锂直接纳入计价体系,目前我们大部分采购单已经在按新的计价体系走了。”天奇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来说,钴、镍的回收折扣系数在80%~90%,锂在65%~80%。新的计价模式更为透明,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锂含量,杜绝掺杂现象,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

从财务核算的角度来看,把锂纳入计价体系也更为有利。“原来只按钴、镍计价,锂并没有计入采购成本,但锂的产成品却是利润贡献的主要部分,企业在做账的时候一般采取成本分摊的形式,这无形中增加了核算的难度,在财务规范层面也欠妥。而目前但凡是大规模生产的正规回收企业,未来都想走向资本市场,财务规范是基本要求。”李明洁表示。

天奇股份相关负责人亦表示,把锂纳入计价,可以清楚地计算出镍、钴、锂三种金属的实际受益情况,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把控成本。

王学雷告诉记者,对于新的计价方式,目前市场仍存在一些分歧,报价具体形式也有所差别,如锂元素的折扣系数,有的厂家对标金属锂,有的则对标碳酸锂。“个人认为,以工业级碳酸锂价格为基准会更合理一些。最初在推广锂价纳入回收系数的时候,业内的普遍做法是参考此前镍钴的计价方式,以金属锂的价格为参照,但金属锂的价格波动很小,无法反映目前真实的市场供需情况;而工业级碳酸锂作为目前大部分回收企业的产成品,价格敏感度更高,以此为基准倒推采购成本,核算更为直观。”

4、回收企业该如何通过合纵连横下好棋局?

在动力电池退役潮大规模来临后,面对更多元、更分散的废旧电池拥有主体,回收企业该如何通过合纵连横下好棋局,将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电池厂、材料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料比较集中,目前主流的厂商都已经与回收企业绑定得差不多了,个人认为市场格局较难打破。”王学雷表示,但未来退役电池无疑是更大的回收市场,这个领域哪些玩家能够胜出还有很大的变数。

梳理当前回收企业的布局逻辑,大多先行推演退役电池的集散地及产权方,“顺藤摸瓜”抢占合作优先权,进而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

目前,格林美已与全球超500家汽车厂、电池厂建立废旧电池定向回收合作关系,共建共享131个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光华科技在前期与北汽、金龙客车、华奥汽车、奇瑞万达、五洲龙汽车等车企达成合作协议外,今年以来又携手松下中国、换电龙头奥动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地上铁等在电池回收技术、业务、投资方面展开系列合作。

天奇股份锚定了电池生产商、电池应用商、社会资源回收商、电池资产管理服务商、汽车后市场服务商、互联网及电商平台等六大回收渠道,并绑定前述渠道头部企业,上半年分别与星恒电源、海通恒信、山西物产集团、广州华胜以及京东科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伟股份则通过控股子公司与蜂巢能源合资成立常青藤再生资源(上饶)有限公司,共建极片及电池拆解产线。

“与合作伙伴合资,共建产能,共建回收渠道,利益共享,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的深层绑定模式。”天奇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公司已经与一汽、爱驰等汽车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引入前端电池运维服务商、电池银行合作伙伴,结合公司现有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业务,致力于形成前端服务+后端梯次及再生的盈利模式。

产业链合作亦被政府及主管部门推崇。今年9月,安徽省正式启动2022年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试点企业(站)推荐工作,并特别强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可以通过自建、共建方式建设区域中心企业(站),再生利用企业、汽车拆解企业、检测企业通过参与共建的方式建设区域中心企业(站),原则上不鼓励单纯回收企业。

“当前回收行业还处在从0到1的早期发展阶段,整体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商业模式,业内企业都在摸索前行。”前述锂电投资人士告诉记者,但有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必须利用优势资源尽快搭建“朋友圈”,单打独斗肯定是行不通的,未来就看谁抱的大腿粗。当然,建好“朋友圈”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回收企业下一步应关注如何在合作关系中获得除渠道外的增量价值,并让对方有利可图,将商业闭环打通。

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是回收企业下的另一盘棋。“市场上回收产能规划此起彼伏,但真正从破碎、分选到最后湿法冶炼,实现连续化生产的回收企业,其实并不太多。”前述锂电投资人士坦言,而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一体化布局可能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除却处理工序外,业务范围的延伸也是有效探索,比如回收企业向上建汽车拆解厂、向下建设三元前驱体产线等。

当然,回收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助力。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初至今,已有超过10 家电池回收企业获得融资,包括恒创睿能、赛德美、苏州博萃、杰成新能源、顺华锂业等,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回收渠道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顺华锂业A+轮融资获得蜂巢能源直投。

“这一轮融资,至少有50~60家投资人前来接洽,而对于我们来说,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能否带来持续稳定的资源。通过股权形式与产业资本深度绑定,更容易在业务层面形成联动。” 赵卫夺说道。

“资本、市场、技术拼不过的企业,会在这一轮资源价格上涨过程中被快速淘汰。”前述锂电投资人士坦言,随着退役电池的绝对值越来越大,市场会越来越规范,交易层级会逐步缩减,资源会更为集中到规范企业当中。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足够大,且呈现区域化处理特点,未来大概率不会只有两三家企业吃独食;而在技术方面,回收工艺会持续改进且呈现多元化发展,回收企业应致力于打造自己的长板,在擅长的细分领域赢得市场。

来源:格隆汇,财华社,证券时报e公司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