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被卡脖子:日本技术能甩我们几条街,咋办?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3月7日消息,我国高端机床整机严重依赖进口,机床领域‘卡脖子’问题尤为凸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龙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必须加快高端数控机床发展,而要想达到高端水平,则需通过科技创新进行推动。
在装备制造业深耕20多年,王小龙对产业发展有着深入思考。“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根基,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堪称‘现代工业的心脏’,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机床技术与国外的差别究竟有多大?行业发展的痛点是什么?未来,该如何创新突破?
日本高端机床技术,为什么能甩中国几条街?
日本自主研制的高端机床主轴转速最高可以达到4万转左右,而我国研制的机床甚至连其一半的水平都达不到。
那为什么日本的机床这么强?我们与日本在机床技术上又究竟有着怎样的差距呢?
根据相关报道,2021年,日本的机床订单总额达到了将近800亿人民币,相较于2020年提升了70%,刷新了历年来的最高记录。
而这天价订单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5G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迅猛,对于机床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日本的机床实力太强,早已经占据了世界机床市场的半壁江山。
不过,虽说日本的机床在国际上名声赫赫,独占鳌头,但其实,他从名声不显的机床新秀到取得如今的成就,其背后也是花费了很多功夫的。
早在1889年,日本就成功生产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第一台机床。
也是世界上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第三个建立机床工业的国家。
但其实,当时他们生产出来的机床并不先进,在国际市场上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而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日本开始潜心发展自己的机床工业。
都知道人才是发展的后备军,日本也深知这个道理。
后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了对机床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还花费了数千万日元来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机制。
这个措施也为后来高端机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美国和德国的机床工业因为起步早,在相关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
于是日本政府便鼓励本国的机床企业走出去学习这两个国家的机床技术,虚心向他们请教。
一旦国际上开展有关机床技术的交流活动,便一定能看见日本企业的身影。
就这样,在彼此间的交流学习中,日本在机床领域的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可以说,他们对顶级机床技术的痴迷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他们花巨资引进了国外大量的先进设备,高端人才夜以继日地研究,终于让他们具备了可以制造出高端机床的实力。
此外,日本的机床能够强势崛起,还与他们独到的战略眼光有关。
当取得一定成就后,日本便将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通过国际的反响调整自身的问题,不断精益求精,才最终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
日本在机床行业可以说已经站在了世界的金字塔尖,那么我国的机床行业与日本相比较差距有多大呢?
机床通俗点来说就是用来制造机器的一种仪器,也被称之为“工业母机”,是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被运用在普通的民营制造业,还被广泛运用与汽车工业、船舶工业、航空工业等,甚至在某些军事领域也少不了机床的参与。
就比如说很多精密的枪械武器以及坦克、还有一国重器的航母,全部需要高端的机床运用。
而在这一点上,日本享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目前,世界产量和销量最高的十个机床企业中,日本就占据了一半。
包括像山崎马扎克和发那科等多家机床企业,每年的机床产量比几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并且,他们不仅数量和产量多,而且生产出的机床质量同样上乘,比美英等国的机床还要精密。
再反观我国,在1958年时,我们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数控机床。
而日本也就早我们两年,但如今的差距可以确定地说已经被拉开不少于20年了!
说个相当可怕的数据,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机床已经在国外市场展露头角时。
我国生产的160多万台机床,合格率却只刚刚超过了50%,这还不是什么高端的机床,只是较为简单的低端机床。
而现如今,我国最大的四家机床产业也就只有一家还存在,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现在国内的机床大部分都还要依靠于进口,让别的国家牵着走。
就拿衡量机床水平最基本的指标主轴转速来对比,日本的最精密机床主轴转速能够达到4万转,即使是低一个档次的机床也能达到2万转。
而我国最能拿得出手的机床,主轴转速也就刚刚超过一万转,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日本精密机床主轴转速可达4万,而我国才超过1万。
我国数控机床的堵点
1、从技术层面看,我国生产的数控机床尤其是高端数控机床,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更多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关键的零部件、基础高端材料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材料与零部件自给率不足,高端芯片、优质大型铸锻件、高性能电机、高规格轴承、高端制造材料等大都依赖国外进口。我国数控机床短板主要体现在:
一是主机,核心部件主轴、进给机构是我国的短板。
二是数控装置,数控机床的核心包括硬件印刷电路板及相应软件则是我国的明显短板。
三是驱动装置,数控机床执行机构的驱动部件包括主轴驱动单元、进给单元主轴电机及进给电机,作为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我国目前仍需以进口为主。
2、从市场层面看,数控机床企业市场占有率低。我国数控机床企业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研发能力较低,生产能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低,发展主要是以中低端产品的产能扩充为主,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投入不足。在国际数控机床企业排名上,我国数控机床生产厂家排名靠后,知名度不高,关注度不够。在数控机床的各个品牌中,用户对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数控机床品牌的关注度已占全部市场的60%以上。
3、数控机床产品性能落后。我国工业基础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加之国外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封锁,致使国产数控机床的性能和质量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差,各种故障发生率高,性能不够稳定;二是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加工精度无法达到更高的要求;三是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加工性能力不够,不能胜任一些复杂的加工,难以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影响应用范围。
如何推动国产高端机床的创新?
王小龙指出,目前我国机床产业缺乏顶层设计,无法适应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虽然民营机床企业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扩大,但缺乏产业规划引导,同质化竞争严重,呈现“低端内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的局面。此外,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如数控系统、轴承、导轨、丝杠等高度依赖进口,导致机床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缺乏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王小龙建议,一方面将高端机床产业发展从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工业母机”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加大对高端机床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如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聚焦机床产业核心功能部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实现核心技术可控,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立高端数控机床国家战略性产业平台,优化专项布局,疏通产业链卡点,通过产业平台推动关键核心部件和国产高端数控机床企业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和配套关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
王小龙呼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技术与应用的深度融合,激发技术创新发展活力,推动高端机床产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工艺的创新突破。
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王小龙还建议制定产、学、研、用结合的高端数控机床专业人才培养政策和引进海外高端数控机床研发人才支持政策,并且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加强国际合作,联合成立机床技术研究院,聚焦机床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 人民网,唯物观,中国科技投资财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