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造跑出加速度:崛起、替代、超越,国内制造走向深水区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中国品牌越来越响亮!
1992年,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为“再造宏碁”提出“微笑曲线”理论:
代工环节处于曲线底端,这个位置上企业所获的附加值最低。反之,研发前端与销售终端的利润是更高的。
波澜壮阔30年,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在强产品、强科技、强品牌的高质转型升级中,亦走出一条微笑曲线。
中国“智”造跑出加速度,经历崛起、替代和超越的发展历程,中国制造走向深水区。
01
勇者无疆 从开发者到定义者
曾几何时,国际品牌是不少国人心中品质、先进的代名词。
如今,持续汹涌的新国潮正让这份刻板选择成为过去。
比如创立于2006年的大疆,已是飞行器领域智造先驱,全球积累百万用户,客户遍布100多个国家,俨然一张“中国智造”名片。
如何披荆斩棘?
一个鲜活关键词,是“创新”。创始人汪滔曾表示:“大疆的成功,源自始终专注于产品的态度。”直接体现在洞察力与科技属性极强的产品。
2013年,大疆推出“精灵”Phantom,作为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机,在海外迅速掀起一股“精灵旋风”。
无需组装,开箱即飞,通过遥控器和智能手机就可灵活控制,大大降低了航拍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行业分析师郝瑞认为,大疆对非专业无人机的市场开拓,意义堪比特斯拉之于新能源汽车业。
不算多夸言,细观大疆每次推新,无论DJI Air 2S、DJI FPV等航拍无人机,还是DJI Pocket 2等手持摄影产品,Ronin、Inspire等专业影像设备……创新体验、技术颠覆性每每让市场惊艳,具有行业引领意义。
强势战略卡位,来自强势技术实力。
大疆公关总监谢阗曾表示,“大疆无人机能拆开的每一个零件都是自己生产的,底层代码都是自己的,无论是专利还是研究方法,任何无人机公司都很难绕过大疆。”
这里不得不提大疆创始人汪滔一句感言:“在我们的父辈,中国一直缺乏能打动世界的产品,中国制造也始终摆脱不了靠性价比优势获得市场的局面。这个时代企业的成功应该有不一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大疆愿意专注地做出真正好的产品,扭转这种让人不太自豪的现状。”
这种极客精神日积月累,让大疆成了神器孵化营。从灾难救援、农业洒药,甚至精密测绘,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约70%市场份额的大疆正在开掘更广阔的应用落地空间。除加码B端的工业无人机,还推出运动相机等智能硬件、拍摄配件等,并在智能驾驶方面推出相关产品。
换言之,大疆不止技术的开发者,也想成为生产力的定义者。
傲人市场占比、强劲产品推新下,大疆收入节节攀升:2015年-2017年营收分别为59.8亿元、97.8亿元、175.7亿元。据大疆董事会预计,2022年大疆营收可达1700亿元。
02
性能卷王 销量为啥暴增?
智能清洁领域,同样不乏“极客精神”的新生力量。
戴森吹风机、吸尘器,曾长期占据我国清洁市场头牌。但目前其优势地位正被国产品牌消解。
如今年10月,戴森终于推出“首款干湿两用洗地吸尘器”,比追觅、添可、米家、顺造等已慢了好几拍。
与大疆在飞行器领域制霸类似,在混战强烈的智能小家电领域,技术创新极为重要。
2021年10月,追觅获得36亿元C轮融资,创下智能清洁行业融资新高。
凭啥吸引资本垂青?
以高速数字马达、流体力学及机器人控制为核心技术,过去几年追觅将产品线拓展到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洗地机、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销往中国、美国、德国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凭啥风生水起?
与创始人俞浩息息相关。2015年从清华硕士毕业时,从小热爱航天的俞浩并没选择无人机,而是转投了智能家电赛道。
逻辑很简单:做的产品,要能走进千家万户;要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且能带来业务延展。
彼时,戴森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当红炸子鸡。俞浩敏锐洞察到其吹风机爆红的技术核心点:“高速马达”。
马达转速从2万转提高到10万转时,它的吸力提升是转速提升倍数的平方,即25倍。
再将乘数效应放到商业逻辑角度看呢?数十倍效果,可以颠覆很多消费体验,也蕴含着常人看不见的商业富矿。
找准核心锚点,俞浩搭建一支包括核心攻关与技术落地的复合团队。2017年正式研发出第一款10万转速的高速数字马达。
2017年底,追觅科技正式加入小米生态链,负责智能清洁产品。
2018年12月,追觅首款产品无线吸尘器V9通过众筹首发,6天售罄,成交18888台,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此后,追觅销售额像是坐上云梯,开始翻倍式猛增:从2019年5亿,到2020年的20亿,直到2021年的40亿。
得消费者得天下。可以说,追觅蹿红与大疆相似,即用极致产品体验留住消费者。
在豪杰辈出的地面清洁领域,追觅被称“性能卷王”。
吸尘器方面,以其最新上市的无线吸尘器追觅V16S为例,在V16原有210AW强劲动力的优势上进行升级,搭载了绿光显尘贴边软绒地刷、可拆卸电池包、防缠毛除螨刷、可拆卸尘杯、柔性扁吸头等功能。
扫地机器人方面,追觅智能化也做得有声有色。曾几何时,扫地机器人“人工智能”被戏称“人工智障”,2022年9月,追觅与人工智能平台思必驰达成战略合作。后者将为追觅提供智能扫地机解决方案,赋予扫地机器人智能语音交互能力,让产品更聪明、更懂互动。
纵向看,提升性能参数把产品力拉满;横向看,不断深挖能提升用户体验,抠小细节,丰富智能化技术,扎实护城河。两维度交织,让追觅产品力更进一步,亦与初心相呼应——用更先进的技术,做出更好的产品,“必须要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
不止智能清洁,智能化发展大浪潮下,追觅还有更广阔看点、赛点。
俞浩表示:“追觅未来会是一家广义机器人公司,我们要持续做好机器人的心脏和大脑。心脏是高速马达,提供动源,大脑是基于图像的感知、识别、规划和控制,有了心脏和大脑就可以去拓展一个又一个的领域。”
当然,挑战犹在。相比于“心脏”马达的澎湃发展,“大脑”核心智能提升仍道阻且艰。竞争者同样众多,焦灼赛道竞争中,想要摆脱同质化,追觅要做更多努力。
03
又见鲶鱼 技术普惠不止于“平替”
智能制造,就是这么神奇。
可以像大疆、追觅那样“自上而下”,也可像徕芬一样“自下而上”。
成立于2019年初,徕芬科技定位为创新型科技公司,聚焦电机技术和结构创新。虽成立不过三年,爆发式成长已让其成为一条鲶鱼。
2021年12月,徕芬公司销售额700万元;2022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徕芬销售额逼近十亿大关,平均月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
据徕芬科技创始人兼总工程师叶洪鑫透露,徕芬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4%,增长到现在30%,大幅超越日系老牌企业松下和高速吹风机行业开创者戴森。
“这不仅仅是徕芬的成绩,更是国人对中国品牌的信心和认可。”
鲶鱼如何搅动行业?
老话讲,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徕芬却以技术升维、价格降维,带来了颠覆革命。
9月26日,徕芬科技举办“将技术普惠进行到底”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全新SE(Special Edition)版本的高速吹风机,把“低价打高价”操作再度升级,售价仅399元,相较原有系列大降200元。在风速性能遥遥领先友商的前提下,售价更做到一线国际大牌的五分之一。
“激进”打法,跟叶洪新本人也有关系。
不同于汪滔、俞浩,叶洪新并非名校毕业的科技大拿,但丰富的创业经验、电商积累,让其保持了很好的爆品嗅觉。2006年大学毕业后投身创业大潮,叶洪新帮企业建过网站,也自己做过电商,对于产品本身有较强执念,也深谙爆款思维。
“我觉得吹风机一定是个爆品,因为产品体验提升太多了,卖点太多了。”
徕芬成立的前两年“0产品”,一直处于研发阶段,专攻核心零部件马达。由此带来的产品力是可量化的:徕芬马达转速为11万转,可吹出23.65m/s的超高风速,戴森的马达转速为11.5万转,而普通吹风机的马达转速是1-2万转,且马达更小。
叶洪新在采访中表示,徕芬的研发做成了很多“不可能三角”。
“比如电机的优化和风道的优化,转动的叶片有个参数叫动平衡,这个平衡想做到一毫克以内,稳定性就会很高,行业内,过去五毫克是正常的,但我们坚持做到一毫克。”
可见,对技术研发的死磕、极客精神的追逐,徕芬亦与大疆、追觅一脉相承。
更值注意的是,如此强劲性能,完全可像国货美妆那样以“大牌平替”出圈,做一定的品牌溢价。但叶洪新却坚持不涨价,甚至推出更便宜的SE版本。这也源自其对价格的特殊理解:价格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随着价格走低,覆盖消费人群也越来越多。
低价打高价,借助这个反常识逻辑让“不做平替”的徕芬脱颖而出。叠加扎实产品力、叶洪新电商爆款经验,徕芬迅速完成从0到1的突破,销量持续打爆,化身一条行业鲶鱼。
但也不是没有隐忧:吹风机作为耐用品,迭代速度更慢,失去了“高频”消费加持,徕芬又如何向市场要增量?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国产吹风机市场未来的方向,当然不仅于单品牌间的竞争较量,背后有更深层逻辑,一面是深挖市场的垂直产业竞争,另一面企业也要增强抗风险力,适当增强外延壁垒。
对此,徕芬对外表述中,有两个方向:持续在电吹风领域推出性能更高、适合美业人士使用的高阶版本;开辟新路,在明年推出新品类电动牙刷。
诚然,是否构建全消费市场?徕芬与叶洪新需要进一步抉择。
一个深度思考是:智能小家电的市场普惠,也跳脱不了渠道逻辑。
目前,徕芬仍然是线上称王,但在线下并无完善的销售渠道。而同样互联网起家的小米系品牌,线下体验店已雨后春笋,戴森、松下等无论是专卖渠道或是商超入驻,终端触达也较完善。
显然,黑马脱颖而出后,如何让这份增长更扎实、更持续?也是徕芬、叶洪新的灵魂考题。
04
中国制造,提前拿下“世界杯”与“奥运冠军”
因为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的原因,所以2024巴黎奥运会感觉来得特别快。
前天,东京奥运会才过去一年,巴黎奥运的组委会就公布了奥运会吉祥物:弗里热。
虽然全世界许多网友吐槽“吉祥物的发型有些像懂王”,不过吉祥物的红色主色调设计依旧显得可爱而喜庆。
巴黎奥组委公布吉祥物形象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实现“吉祥物的量产”,配合未来两年的全球推广计划。
正是法国奥运吉祥物的量产,将法国国内政治人物的争议,印引向了东方大国,东方制造。
壹,法国奥运吉祥物,八成中国造
过去历届奥运会,公布奥运会吉祥物形象之后,全球或者举办国内部,争议往往围绕“吉祥物好不好看,可不可爱”展开。
今年的法国奥运吉祥物的争议却与众不同。
前天吉祥物一公布,今天法国议员和经济部副部长就因为吉祥物的“原产地”争执起来。
法国议员伊夫·杰戈就怒称:他不能容忍,法国巴黎2024奥运会的吉祥物,居然有八成产品全部是中国制造的。
面对议员的狂怒和质疑,法国经济部副部长罗兰·莱斯库尔的回答却很淡定:还有20%是法国制造的,有总比没有好!
法国议员不管生产,不懂制造业,他的抱怨当然流于表面。
法国经济部副部长是执行层面的官员,他当然最清楚法国经济,法国制造业的成色。
在法国经济官员看来,能够在中国制造强大的竞争力之下,保住20%的制造产能,已经算是“有比没有好”的政绩了。
两位法国政治人物的“争论”也传到中法两国的网络上,两国网友都开始了“调侃式反思”。
每到国际顶级体育赛事或者全球共度的重大节日,往往是“中国制造”,“义乌出口”大显神威的时刻。
所以针对法国两位政治人物的争议,国内网友的反思非常“凡尔赛”。
有网友调侃:“中国制造居然只拿下80%份额,如何提高占有率要继续努力。”
另一批网友说:“居然给法国人留了20%市场?义乌小商品城需要反思!”
法国吉祥物“原产地”事件,恰恰证明中国选手还没开始“体育项目的争金夺银”,中国制造已经先一步拿下了“吉祥物制造的世界冠军”。
贰,世界杯的中国造,刷屏世界
2024巴黎奥运会还有些遥远,卡塔尔世界杯却已经近在眼前。
因为国足在预选赛阶段早早被淘汰,再加上国内处在“防疫政策变轨期”,所以我们国内暂时还没有世界杯“全球狂欢”的氛围。
许多人因为国足实力较差,在未来许久都没有冲入世界杯的希望,所以认为世界杯离我国很遥远,与我们无关。
可实际上,中国对没有踢世界杯,世界杯却处处都是“中国”。
举一个最基本的例子:世界杯比赛用球都是中国制造的!
所以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准则,我们可以自我调侃“世界各国球星在踢中国足球的时候,也相当于中国在踢世界杯了”。
这次世界杯上,中国制造拿下的“绝不仅仅”是足球订单。
国际足坛开设了“世界杯周边”体育用品的售卖商店。
包括各个球队的秋衣,球鞋,护膝护腕等体育护具,记分牌等比赛周边物品,其中60%的物品,生产地都是中国。
除了比赛场上用品,各国球迷使用的加油工具,如小手掌,小喇叭,小旗帜甚至印有各国国旗与标语的球迷服饰,绝大多数也是中国生产的。
这次世界杯,全球球迷判断“哪个国家的夺冠呼声最高”,哪个国家的球队全球最受欢迎,有两个渠道。
第一个是欧洲各大博彩公司公布的各国球队获胜赔率。
第二个则是根据我国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体育用品出口大数据”。从目前的销售来看,英格兰、巴西以及阿根廷很可能是今年的大热门。
叁,中国赢得了“世界杯”
这次世界杯上的中国元素,不仅仅体现在足球,秋衣,球鞋,记分牌等体育用品上,整个卡塔尔世界杯最受关注,最恢宏的体育馆,也是“中国制造”!
由我国建筑公司承建的卢赛尔体育场是卡塔尔在2022年举办世界杯的主体育场。
一周之后,将在这座体育场举行2022年世界杯赛事的开幕式、揭幕赛。
一个多月后,卡塔尔世界杯最后的辉煌,全世界最关注的决赛和闭幕式也将在这里举行。
世界杯结束之后,中国建造的卢赛尔体育场将作为卡塔尔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世界杯遗产永远矗立在中东。
除了大型建筑,世界杯作为全球顶级的体育盛会,全民狂欢,它的影响力早已扩散到体育之外。
所以今年,世界杯带火的中国出口,也不局限在体育用品,还有其他二十多个行业。
休闲娱乐产品中,就比如“投影仪”,从国内的出口大数据来看,今年我国投影仪,投影幕布等大型娱乐设备,巴西市场的需求暴增70%以上。
以各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形势,如果不是“世界杯影响”,很难解释巴西市场几乎翻倍的需求。
所以,今年世界杯中国队虽然被拦在了决赛圈之外,但中国制造不是看客!
中国制造已经提前夺下了“全球制造业的世界杯”!
05
产业逻辑变迁
中国智造加速进入深水区
事实证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在重视“中国制造”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国智造”,在政策上支持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逐步向“中国智造”转化。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上述数据可见,我国正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从而加速推进了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的进程,更加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不断落地。中国高铁、载人航天、北斗导航、中国盾构机等科技成果现如今皆成了国家新名片。这些大国重器支撑起了大国底气,彰显了中国实力。
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滕斌圣表示:“硬科技独角兽正成为中国技术创新先锋,他们代表着行业的趋势和国家的竞争力,也往往被视新经济的开拓者,其多寡已成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
没错,大疆、追觅、徕芬,透过一个个新秀新王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创新企业的鲜活缩影。独角兽们叱咤风云、鲶鱼颠覆的背后,是加速变迁的产业逻辑:完备产业链的支撑下,诸多高精尖领域不断攻城夺寨、技术研发日益高质、中国品牌越来越响亮......
从边缘到核心,从单一产品力到产业链、供应链等全链路的综合角力,国产崛起、替代、超越,正在走向深水区。
一个个里程碑,不仅让国人有了更多获得感、也让国产制造有更强话语权。从0到1,从1到100,中国“智”造正跑出加速度!
文章来源: 铑财,远方青木,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