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正迎来第五次革命:“双碳”目标下,KFS应该做好这些准备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工业热回收网
通过科技让建筑“变得”绿色低碳,已经是全球共识。
近日,全球知名科技研究机构Omdia基于3.95亿个数据点调研披露,实现零碳排放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政府和私营部门的重要目标。同时,46%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和45%的智能建筑最终用户都认为,疫情期间智能建筑技术得到了推动,以技术提升节能降耗,成为建筑建设新方向。
建筑行业正迎来‘第五次革命’,即绿色建筑技术革命。
据介绍,该机构现在每天认证的LEED建筑有140万平方尺,其中很多项目都在中国。截止2021年底,中国区新增LEED认证项目达到7712个,同比上升了32.53%。
要知道LEED标准是全球公认对建筑的能源与环境最完善和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中国建筑近年的“绿色水平”提升显而易见。
在这背后,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强调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使用等“可持续性要素”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
不可否认,一场被绿色激活的“建筑技术革命”,已拉开序幕。
1、全球刮起“绿色风” 中国企业强势参与
建筑行业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重要来源。数据显示,建筑业占据全球能源需求总量约40%,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占全球约40%。
也就是说,全球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一定是主要“发力点”。
就拿建筑细分领域的楼宇为例,Omdia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智能楼宇互联设备整体市场规模已达121亿美元,越来越多楼宇建筑以智能工具开展绿色化建设。
中国已经走到了前面。LEED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对既有建筑进行绿色低碳改造至LEED认证标准”的项目达到151个,同比2020年大幅增加128.79%。
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房企ESG报告中,披露LEED标准项目、绿色认证面积等指标的“环境数据”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
例如龙头房企碧桂园最新发布的2021年ESG报告中披露,公司新增绿色建筑认证数量61个,认证面积915万平方米,其中新增LEED预认证标准建设项目面积39454平方米。
此外,碧桂园还披露了新增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数量为124个、面积865.5万平方米;老旧照明设备节能改造500MWh,改造比例达86%,全年通过太阳能发电量提升至698MWh,从更多方位细抓“建筑绿色化”。
另据了解,碧桂园翠湖大厦、潼湖科技小镇、海南陵水珊瑚宫殿等越来越多的碧桂园项目,开始搭载建筑智慧综合能源管理系统(BEMS),率先关注并应用了建筑智能互联设备。
效果会是可观的,根据Omdia统计,BEMS可以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不仅实现了能源消耗模式可视性,还普遍能帮助建筑物每年节省超过30%的能源。
一步步实践印证着碧桂园“建筑绿色化”的成长,未来的应用规模、实践效果十分值得期待。
2、“绿”与“无废”作何解?
近日,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市住建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冯可梁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落实节能设计标准,大力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应用。
另外,“无废城市”试点深圳拟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今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也聚焦绿色建筑发展;去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五大”重点领域中,也提到在建筑领域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对建筑行业而言,‘无废’意味着‘全过程、全范围的减少消耗、降低排放’”,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吴景山说,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阶段中减少资源消耗,或者使用循环使用材料,在建筑使用阶段减少日常消耗,在报废拆除阶段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建筑业作为三大用能终端之一,绿色转型尤为重要。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倪江波表示,建筑运行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21%,占整个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量的90%。因此要落实“双碳”目标,着力点应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低碳建筑、零碳建筑。
北京建工资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烁坦言,从一座建筑的建设、修饰修缮到最终的拆除,全生命周期内不可避免将产生系列废弃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开展建筑垃圾治理,提高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水平。摸清建筑垃圾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强化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快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开展存量治理,对堆放量比较大、比较集中的堆放点,经评估达到安全稳定要求后,开展生态修复。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资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质量。
那么绿色建筑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以下简称《标准》)给出了答案:即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五方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高级工程师宫玮对此进行了解读:
在安全耐久方面,《标准》对采取通用开放、灵活可变的空间设计,建筑结构与管线分离、耐久性较好的结构和装饰材料应用等提出明确要求,可以提升建筑适变性,尽量减少因建筑结构空间改造和维护产生固体废弃物排放;
在资源节约方面,《标准》涵盖装配式建筑、全装修等绿色建造方式推广和绿色建材应用,对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建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垃圾排放水平,并推动可再循环材料利用,带动建造垃圾回收利用产业链发展;
在生活便利方面,《标准》对运营阶段绿色理念宣传要求进行了明确,有利于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处理等工作开展,减少固体垃圾排放。
3、“双碳”目标下,建筑业绿色发展要实现五大转变。
一是从被动节能转向主动控能。建筑业碳减排涉及环节多、管理链条长、减排压力大,要坚持系统思维,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与绿色运维。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积极开展“全场景、全时空、全流程”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测算与监控,推动建筑节能标准迈向能耗与碳排放“双控”时代。
二是从商业存在转向平台泛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显著,产业链正被加速构建和完善,建筑业主体和参与方不再是孤立的商业存在个体,建筑行业正由业态并联向系统串联时代迈进。
要鼓励公私合作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加快形成涵盖建筑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三是从数字孪生转向融合共生。数字孪生建筑是智慧城市的灵魂。建筑业要积极融入城市信息模型 (CIM)建设,探索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实融合城市,构建建筑业核心能力与现代服务基础设施,以价值为纽带衔接各利益相关方,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输出、价值再造,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转变、服务方式向共享服务转变、价值创造方式向合作共赢转变,为提升城市现代治理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从创造增量转向优化存量。随着城镇化进程达到城乡一体的最终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已高度完备,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必然会转移到存量更新上。西方国家当前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也预示着中国在基础设施体检、维保、修缮领域庞大的市场潜力。建筑企业应把握机遇,发挥自身在大规模基建生产组织、成本控制、施工效率、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竞争对标赶超国际一流承包商,成为“中国制造”在世界基建领域的实力代言。
五是从试点示范转向全面推进。近年来,住建部已先后组织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智能建造试点与绿色建造试点,提出尽快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发展模式和实施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以及绿色建造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建筑业应加快以“绿色化”为发展目标,以“智慧化”为技术手段,以“工业化”为生产方式,以国内试点示范地区为引擎,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以“绿色丝路”建设为支撑,加快绿色建筑技术与绿色建筑标准的全球推广,打造智慧、高效、节能、安全的“中国建造”新名片。
伴随更多企业投身绿色,以健康人居为目标打造绿色建筑,我国参与“全球绿色竞争”将更有底气。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环境,大家谈